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2012,(34):62
有一个读书人教儿子认"一"字。不一会儿,那男孩就记住了。第二天,那人擦桌子时,随手用抹布在桌面上画了一横,想考考儿子还认不认识"一"字。谁知那男孩一点也认不出来。读书人说:"这就是昨天教你的‘一’字。"男孩睁大眼睛,吃惊地说:"只隔了这么一夜,这个字就长得这么大了?"  相似文献   

2.
闲话读书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俗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俗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  相似文献   

3.
朱永新 《教师》2012,(17):1-1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4.
在东方城,关于阿鞋有这么一种说法:一辈子没穿过阿鞋做的鞋的人是最可怜的,一辈子只穿一双阿鞋做的鞋的人是最幸福的。据说阿鞋曾为一位踩到蚂蚁卵都嫌硌脚的公主做了一双软底鞋,那位公主舒服得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据说阿鞋曾为一位一天能穿破108双鞋子的挑夫做了一双结  相似文献   

5.
鹦鹉的故事     
(一)一人养了只只会说“当然”的鹦鹉,于是他决定把它卖掉。“你的鹦鹉多少钱?”买主问。“1000元。”卖主答。“怎么这么贵?”“我的鹦鹉很聪明!”“鹦鹉,你聪明吗?”买主问。“当然。”买主于是买下了鹦鹉。等他发现这只鹦鹉只会说“当然”后,他很生气地说:“只有傻瓜才会花1000块买这样的鹦鹉。”“当然!”鹦鹉回答。(二)小x去逛鸟市,发现一只鹦鹉标价3元钱。于是他就问卖主:您这只鹦鹉怎么这么便宜呀?卖主:我这只鹦鹉笨!我教了它好长时间了,到现在为止就只会说一句话:“谁呀?”小x一想反正也便宜,于是就买下来了。晚上到了家,他想,我就…  相似文献   

6.
佚名 《学子》2012,(8):1-1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个小泥人。他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心得先过地...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高中生的家庭作业不但没有完成,而且书写潦草,老师惩罚他:"乱七八糟的,必须重做一遍作业,快点好吗?"不知道是这句话刺激了他,还是他本来就带着情绪,只听他嘟嘟哝哝地说:"我哪有时间,我就是不做。"当着那么多的学生被"拒绝",教师只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提高了嗓音说:"怎么了,你作业没有完成,竟敢顶嘴?让你重新做一遍,你意见这么大?""我就是有意见,我不是说了昨晚我家出了点事情,影响了做  相似文献   

8.
预 言我认识一个人为了知晓自己的命运,就让一个算命的看手相。他跟我说他这么做只是好玩,并不是真的相信。如果他事先征求我的意见,我必定劝他别这么做,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什么预言还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你不相信当然不难。这个时候用不着你相信什么,可能谁也不会去相信。  相似文献   

9.
作者是我     
语言学家、作家林语堂在轮船上散步时,看见一个英国人正在读一本英文书《生活的艺术》,便驻足瞧着那个英国人。英国人看他土里土气,不像一个读书人,便说:“有什么好看的,你  相似文献   

10.
一楚士为某田舍翁训其子: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以为得矣,遂告知其父辞楚士。后因缺乏老师指导,他闹出了一桩半天也写不成"万"字的笑话。这个从三到万的故事,风趣而有意味,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清代的《笑林广记》就收录了它,题曰《训子》。当老师的如何为人训其子,当然要从基础抓起。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一、二、三字的读写法当然是最为基础的基础。田舍翁父子不懂其理,认为文化知识就像这几个笔画这么简单,当然引得读书人发笑了。可把话说回来,既然教法这么好,悟性极高的"其子"为何要远离老师远离学习呢?这里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习惯     
某日与研究生谈读书。有研究生问我读书有什么经验、心得。我说了一句话十个字:“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我这里说的“好习惯”不是指要养成爱读书、喜欢书的习惯。作为读书人,爱书、爱读书这是他(她)的本性使然,习惯成自然,因而用不着再说;我所说的“好习惯”,是指在读书过  相似文献   

12.
黄维舟 《师道》2023,(5):53-55
<正>父亲是个读书人,他有一个木制书箱,但里面没有多少书。回想起来,在他为数不多的那些书中,有一套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用红色塑料封套做封面,很厚实,是他参加什么活动得的奖品。在他生活的年代,获得这么一件奖品,应该是很光荣的事吧。箱子里有一本封面都磨损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体竖排。小时候,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那些字,连蒙带猜还是读不顺溜,渐渐地败了我读书的兴致。父亲还有读书时留下的一本《文学》,里面有许多好看的文章,吸引我常带在身边反复读,也算是给少年的我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预言     
我认识一个人为了知晓自己的命运,就让一个算命的看手相。他跟我说他这么做只是好玩,并不是真的相信。如果他事先征求我的意见,我必定劝他别这样做,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什么预言还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你不相信当然不难。这个时候用不着你相信什么,可能谁也不会去相信。一开头持怀疑态度并不难,但是以后就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独臂人,他一只手的力量比正常人的两只手的力量还要大得多,所以他到处找人挑战。多次获胜之后,他又想出个新花样,以证明他的强大力量。这天,他向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发起挑战。他很自负地对读书人说:“武器随你选,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你两只手的力量大,还是我一只手的力量大?”读书人爽快地接受挑战:“我们就用眼前这些石头当武器,比一比吧。”独臂人说:“行,这些比我手掌大的石块,每块最多几十斤而已。算不了什么!”比赛开始了,结果......一分钟思考胜利者是()读书人()独臂人谜底独臂人输了。因为每一块石头都比他的手掌大,他一只手难以握…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社会,以升官、仕途为唯一读书目的的读书人,能告诫人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在难能可贵。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大力提倡的,是广大读书人应该效仿的。当然这里的读“圣贤书”泛指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这种态度、境界和追求是超越名利的,是不图回报的,也正是现在读书人少有的。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自出生来到世界上,都只享有一辈子的生命。这时间说短就短,说长就长,而有限的时间里,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于是有些人提出"做人要知足",要满足于自己当下享有的生活,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才能活得从容自在。但如果给我们每个人好几辈子的时间。我想,我会在每一辈子里都选择不同的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是,我们仍旧只会有这一辈子的时间,我的假设注定无法实现。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以下古代职业中你最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人就这么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生与死,但我们应当珍惜、善待自己的这一辈子。人就这么一辈子,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家,时刻都做个快乐的人。但生活中并非一切都尽如人意,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烦恼。可一想到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嘛,所有的烦恼忧愁、恩恩怨怨,最终都将烟消云散,还有什么不能化解的呢?人就这么一辈子,好不容易来这世上一次,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奋斗的目标。如果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却没有如愿以偿,那就该换个角度想想:人生在世,总有  相似文献   

18.
家教琐言     
给孩子买个布娃娃,玩腻了他扔了。给孩子讲个好故事,他可以记一辈子。孩子喜欢做游戏,一会儿也不闲。你不耐烦了,就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好动呢?”  相似文献   

19.
你的和我的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张口闭口免不了说“我的书”、“你的家”这类再普通不过的句子,这表明了人或物的所属关系。当然,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如果老外大惊小怪地说“My God!”,这并不表明上帝是他一个人的。这和中国人说“我的天!”如出一辙,这片天反正是大家的,谁也不会误解。  相似文献   

20.
务实人生     
<正>①上周末的傍晚,和小区里的一位老先生聊天。老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在谈及自己的过去时,老先生说:"我这辈子是和书一起过来的,读书、买书、写书,教了几十年的书。"言谈间,没有一丝遗憾,却有十分满足。想必,对他而言,与书为伴,其乐无穷。②不过,我又想到的是,和老先生一样,一生只演一个角色的,其实大有人在。有的人当了一辈子农民,有的人当了一辈子司机,有的人当了一辈子纺织工,有的人当了一辈子邮递员……他们,也许是渺小的,却都是务实的。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