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田文镜是雍正朝著名的"模范督抚",也是雍正帝最宠爱的心腹大臣之一。在时人及今人的评价中,人们对田文镜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对田文镜及雍正朝的吏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田文镜的宦海沉浮与雍正朝的吏治息息相关,而雍正朝的吏治又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
孙家鼐因“学而优则仕”走入仕途,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与使命,承当了晚清岌岌可危时代政治文化的重责。通过对孙氏奏议和相关文献的解读,可以明鉴其“以经术饰吏治”的心路历程,探讨其在中西政治文化冲突的形势下,如何擘画政局,主盟学坛,显现出社会精英在宫府危疑之际所起到的维系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雍正朝为解决八旗满洲生计,而采取缩减汉军职缺措施。这背离了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俱视为一体"的政治主张。实行的结果是满官稍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却造成汉军、汉人官员仕途壅滞,产生更为严重的吏治恶果。这种行政困境主要是因为清朝固守八旗制度而解决满洲就业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嘉靖以后的明代君主,很少有勤于政事的。嘉靖佞道成性,为求长生之术,二十几年不朝,隆庆、万历亦相差无几,熹宗当政期间,不理政事,唯嗜木工。国事日非,政局日乱。天启七年,朱由检由藩王入继帝位,年号崇祯。即位之初,就显示出他的“锐意求治”,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捕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并整肃吏治,戒谕百官  相似文献   

5.
<正> 整顿史治,是雍正主要政绩之一。而州县吏治,又是雍正吏治改革的得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雍正州县吏治进行初步探讨。一.“吏治之本在州县”雍正始登皇位,在《谕知州、知县》的上谕中,即明确提出:“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县。”认为“全省吏治如作室,焉督抚其栋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县其基址也。苟州县之品行不端,犹基不立,则室不固,庸有济乎!”为此,他告诫州县官吏:“尔州牧县令,乃京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  相似文献   

6.
对于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薛瑄的政治观、人生观的探讨,他的“吏治”思想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薛瑄由年轻中举到晚年告老还乡,虽有坎坷周折,但可谓终身居官。故薛瑄一生的言行一直和吏治分不开。他是言行统一论者:在行的方面,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官吏,忠贞廉介,推诚及民,盖棺论定后,博得了“清官”的美名,名垂史册;在言上,他又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吏治”的言论。这些言论表现的思想,不但  相似文献   

7.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必修Ⅰ(2004年版)对现代文官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1月,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即《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现代文官制度首先是在美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公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西方世界挣扎着要冲破中世纪的种种藩篱之时,遥远的东方国土上群雄逐起,政局风起云涌,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恰恰是明清鼎革之际的复杂政局,给穷途末路的封建旧制一线生存之机,形成了一段“死的拖住活的”的历史洄流。经土木之变后的明王朝,民族矛盾和社会关系的激化使其很快进入衰落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吏治日益腐败,官以钱得,政以贿成,极尽搜刮鱼肉百姓之能事,财政拮据日甚一日,政治之黑暗混乱达到极点,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因之而空前尖锐起来。明政府不仅丧失了人民拥护,并且武备…  相似文献   

10.
戊午科场舞弊案并非肃顺罗织的冤狱,案情的处理是同当时的战时环境及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的。处死主考宫大学士柏葰是肃顺推行重典治国策略的重要步骤,既整饬了吏治、打击了政敌,又为他实施重用汉臣的政策扫请了障碍。戊午科场案对咸同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承德自雍正元年到嘉咸年间先后设置了一府一州五县建制,其设置原因一是适应本地汉人迅速增加,加强管理的需要。二是为了纠正盟旗制度下旗札萨克管理的不力与偏差。三是清廷在新形势下治边思想的具体体现。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引入,不仅巩固了边疆,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考辨胡期恒的生平经历,初步勾勒其与扬州诗坛的渊源,探讨他于乾隆初期近20年间在“韩江雅集”中所起之作用与所具之认知价值,从一个侧面观照康熙、雍正、乾隆交接时段朝、野诗群力量的消长及“盛世”治策略施行之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8.
专制社会的政治是帝王政治。帝王个人作为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又影响经济的发展。隋代前后期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山东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隋文帝统治期间,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复苏;隋炀帝统治期间,战争不断,苛捐杂税横生,致使民不聊生,农业经济迅速下滑。  相似文献   

19.
隋末,隋朝政乱.东突厥复盛。隋炀帝自“雁门之围”后,失去了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始毕可汗立足内蒙古地区通过操纵依附其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境内的各割据政权和武装势力而插手中原的政局。从这个意义讲,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变故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政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