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优秀的描写人类性心理的大师,施蛰存在深入刻画人的性本能的时候,总是将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据此,运用弗洛伊德、卡西尔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从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表现及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关系中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和个人的自觉意识两个方面来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西人古朴、纯真、强悍的人性美,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有益于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而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对人们精神品格的塑造也具有指导意义。沈从文的散文体现了对生命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4.
女性叙事,是沈从文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和认识的重要手段.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叙事具有深厚的生态内蕴.他崇尚自然更欣赏女性,推崇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他对女性正常的情欲性爱给予热情的肯定,张扬健康、自然的生命本能;他对男权逻辑进行了理性批判,倡导性别平衡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的湘西生活图景,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其中运用的理论有梦的理论、性本能理论等。旨在阐释翠翠的悲剧性的由来。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边城》的研究现状;第二,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第三,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在翠翠身上的体现;第四,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佳 《现代语文》2009,(8):99-100
沈从文把“生命”作为人生世界的核心,信仰生命、探索生命是其创作的基本主题。为此沈从丈对生命的不同形式进行探寻,从而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按原始自由的生命形态、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进行分类,并对其生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诗学的基本构架,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独特的艺术掌握方式。沈从文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世界的建构,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在,由此构成其独特的生命诗学,其创作独特性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了对沈从文作品的个人见解:沈从文的创作在整体倾向上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作品的核心是生命意识,对美——生命自由的炽热追求与对人类远景的幻想情绪,几乎涵盖了作家全部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并包含明显的人为禁忌意味。沈从文借用了“虹”的传统文化意蕴,并从虹与自然神、虹与情爱、虹与生命哲学三方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虹”意象世界,赋予了虹新的审美内涵。作为沈从文作品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虹既是理想与美的象征,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神性的追寻和对人性本真的褒扬;同时作为思考的契机而引发出沈从文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军旅小说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神奇浪漫的湘西军人世界,在这里有关好的人性,有欢乐的童年,也有血腥的死亡。呈现了其对湘西军旅生活的独特审视和对特殊生存环境下的精神反映。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英译本对原作风格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本的质量。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为蓝本,分析译者在翻译主语时所使用的不同技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杨氏夫妇在翻译《边城》的过程中,运用了对应、转换、补充的转换方式,使英语主语的翻译技巧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迥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和张爱玲对人性主题的全力书写使他们在作品深层内涵上取得了契合和一致性,然而作为两个有差异的个体,他们对人性的认识和书写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前,沈从文潜心文学创作。1949年前后,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沈从文无可选择地弃"文"从"物",转入文博研究领域,广泛涉猎各类器物研究,尤以古代服饰和工艺美术制品的研究用力最勤,建树最多。他治器物之学,既能善用史学考据的方法,对文物的年代、功能等进行考证,又能将不同文物分门别类,察其始终,以观演变之轨迹,尤其能透"物"见"人",探讨文物背后的人与文化。沈从文未曾研习考古类型学,然其治学方法却能暗合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与郭沫若、梁思成等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古建筑的研究具有相同的治学路数。梳理沈从文治学成果,总结其治学方法,对当前的文史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创作理想中推崇并追寻自由,独立,可事实上,现实生活时时处处与他作对。即便在自由主义思潮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也逃不过现实的丛生荆棘。对此,本研究从生计逼压,事业不顺,爱情坎坷三个角度对3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中挣扎的沈从文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湖南乡下的沈从文,在胡适的提携和帮助下,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左翼作家的批判以及胡适对他的影响,沈从文不得不"搁笔"放弃文学创作,从事文博工作。但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胡适却始终是他挥之不去的政治尾巴。  相似文献   

19.
个人、自我及其相关话语构成中国现代认同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与社会、国家、民族及其他群体的复杂关系。作为沈从文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对于沈从文有着对于其他作家如萧乾、李广田等(他们都自称是乡下人)不同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自谦或自诩,而是来自于边远湘西、有着苗族血统的作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它对于沈从文有着根源上的意义。这个有着复杂内涵的悖论性概念,在造成作家内在分裂的同时形成了作家的越界性写作。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