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师上节课同学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有谁知道课 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生:课文讲的是猴子捞月亮的事。 师:这个“捞”是什么意思。 生甲:在井里拿东西。 生乙:在水里去取东西。 师:同学们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甲:猴子为什么要捞月亮? 生乙:月亮为什么会掉到井里? 生丙:猴子是怎样捞月亮的? 生丁:猴子什么要倒挂着捞月亮?  相似文献   

2.
一、看图引文,悟出中心。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猴子爬竿”图,激疑:这只猴子在干什么?你看过哪些动物的表演?人们把动物表演的节目叫做什么?(板书“马戏”)表演马戏的动物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所以表演得非常精彩(板书“精彩的”)。课文写了哪些动物精彩的表演?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和事件)课文开头紧扣课题“精彩”二字,“精彩”是课文的中心,这样利用图片,引出课题,再围绕课  相似文献   

3.
一、乐学点1.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和附近的猴子看到井里的月亮都叫喊:“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2.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起,到老猴子喘着气说:“……不用捞了,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止,写猴子们捞月亮的滑稽像的段落及所配的插图!”  相似文献   

4.
一、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1.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就会特别认真学习课文.如教学二年级<捞月亮>这一课时,我一进教室就深情地吟诵了李白的<静夜思>,美妙的诗情画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问:"你们知道月亮住在什么地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月亮住在天空中."我笑着说:"月亮有时会掉在江河里呀!"一个学生抢着说:"月亮总是在天空中,离我们很远很远呢!"我说:"月亮真的会掉在水里呢!不信,让我们来学习<猴子捞月亮>这篇有趣的课文吧!"由于一上课就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所以课题板书后,学生带着"猴子为什么要捞月亮?怎么捞?捞到月亮没有?"等问题,很有兴趣地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必要手段.一堂课如果提问得当,不仅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安排提问.一堂课要提哪些问题?怎样提?提问过于浅易,则学生无须动脑,提问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于呆板,则学生不愿动脑.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怎样掌握好这门艺术?一,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例:教《荷花淀》时,我紧紧围绕人物对话及写景有何特色去提问.人物对话又只围绕“朴实”,写景又只围绕“有生活气息,有地方色彩”这一点提问。这样重点突出,比面面俱到泛泛提问收效大.怎样讲解人物对话“朴实”特点?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提问.A、要同学划出水生夫妻的对话,B、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C、展开讨论,这段对话写得怎么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对话没多大特色,写得平淡)D、大家  相似文献   

6.
《精彩的马戏》是六年级第三册《语文》的第十四课。从内容上看《,精彩的马戏》一文写的是动物的杂技,鲜活有趣,再配以多幅动物施展特技的插图,所以课文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欢。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来上这一课?怎样带着学生来学习这一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这一课的教学肯定是分三步走:首先是学生字,读课文。提问: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然后是读全文,学课文。提问:课文是怎样写猴子爬杆的?黑熊是怎么表演的?山羊是怎么走钢丝的?最后是读全文,再总结。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场马戏怎么样?(精彩)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明朗,能…  相似文献   

7.
一、理出文章主线。 每篇课文均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理清主线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场雪》的主线较隐秘。如何理出主线,教师必须设计一些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找出来。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第一场雪下得怎样?(大)“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分析:文首写“强大的冷空气”、“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得很  相似文献   

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具体地描写月亮湾的美景的。 3.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教学过程。 xiang 一、出示课题:26.我的家乡 (说明:“乡”字先出现音节,再慢写字形,让学生注意字的笔画、笔顺。) 指读。讲解“家乡”的意思。(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天津,课文中“我”的家乡在哪?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 wan 我们?(板书: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指读课文。指读“湾”,“村子”(“村”平舌音,指导读好。)  相似文献   

9.
在少儿动画故事《猴子捞月亮》的音乐声中教师从容走进教室.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什么故事呀?生:猴子捞月亮.师:猴子在哪里捞月亮生:在井里,捞水中的月亮.师:猴子捞到了月亮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井里面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在水面上成的像,像是捞不着的.  相似文献   

10.
下课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猴子捞月亮》的情节里。莺莺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同伴的思索,他们争论着来到我的身边。莺莺说:“猴子影子在水里,为什么猴子不以为自己也掉在井里呢?”是啊,她的提问有道理。柯柯歪着脑袋说:“因为月亮亮一些,猴子影子黑一些,它看不见自己。”在燕燕小朋友作了补充后,莺莺又争着回答自己提的问题:“因为猴子只顾捞月亮,就顾不到自己的影子了。”听着孩子们的争论,我想:应该启发孩子们多思考。于是,我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克服问答式的程式化的教学,再教《第一场雪》(第九册)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设问要利于课文思路的理清 《第一场雪》写的是某年“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联想。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理解课题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而且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1.“ 一场雪”是什么意思?“第一场雪”呢? 2.“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3.根据课题,按你的想法应该怎么写? 然后要学生自学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按顺序排列。 2.找出各时间中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并按顺序  相似文献   

12.
【教学流程】一、围绕“怪客”,梳理文本脉络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出现在密林里的怪客原来是——一群黄毛猴子。那课文围绕这群猴子写了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提炼要点板书)二、走近“怪客”,体验顽猴习性导语:这到底是一群怎么样的怪客呢?出示——领头的是只老公猴。它睁着两只火眼,左顾右盼,看看没有什么动静,便首先跳上竹架,其他的猴子跟着一拥而上。咣当一声,锅盖被掀开了,猴子抓着、抢着,吃得津津有味。1.自由读,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猴子?(生个性朗读)2.你从哪些词中感悟到了猴性?随机理解“左顾右盼”、“一拥而上”、“津津有…  相似文献   

13.
近读《小学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杜国祥同志在《由猴子“捞月亮”想起的》一文中,对猴子捞月亮的行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猴子“捞月亮”的行动“堪称义举”“何其壮哉”,对其行动应该“褒”,不应“贬”,不能把猴子“捞月亮”看成是干了一件蠢事。我认为这样的新解是不相宜的。对猴子“捞月亮”的行动如何评价,应以课文为依据,不能任意的褒贬。对此新解我谈  相似文献   

14.
捞月亮》是小语第三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具有鲜明的象征性。是以小孩子无主见 ,盲从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 ,特别是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乐于阅读欣赏并从中受到“遇事不动脑筋想一想 ,就盲目去做 ,容易做出傻事来”的教育。教学这篇课文 ,怎样来实现编者意图 ,达到教育目的呢?根据课文特点 ,可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一、以“捞”激趣 ,感知内容1 在授课前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回忆生活 ,弄清“捞”的意思是什么?哪些情况下才用“捞” ,授课时 ,让学生表演“捞”的动作。2 读课题 ,从课题中 ,你有哪些问题想提…  相似文献   

1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6.
听一位老师第一次教《捞铁牛》,在出示课题后,要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捞”),接着便要学生从“捞”字中展开猜读:课文可能说些什么?在学生的一番议论中,教师因势诱导归结出:①在什么年代“捞”?②在什么地方“捞”?③谁“捞”?④为什  相似文献   

17.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教学《跳水》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明白阅读、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并理解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从儿童的兴趣入手,运用“跳跃式教学法”,把儿童直接引入最有趣的课文情节中去,然后追溯其原因,推测其结果。 一、讲读第二段,指导读书方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按“起因、发展、变化、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议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接着直奔重点,讲读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让学生边读边思:①猴子对待孩子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表示?它是怎样“逗”孩子的呢?为了突出“逗”,作者仔细地描写了猴子的什么?(灵活、顽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阅读全文,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想象“我”被美丽的荷花所陶醉的情境。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荷花指名朗读全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这课书共写了几小节?哪几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 读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 (说明:要求学生边听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各节的主要意思,这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 统一认识:课文的第一、二、三小节是直接写荷花的。讨论第一小节。“闻到一阵清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写出了荷花的香味。)板书:清香 (说明:第一小节极易被学生忽略,引导他们讨论就可以明确这一段实质是说明荷花的香味的。) 哪几小节写了荷花的样子?(第二、三小节) 要求学生读读、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荷叶、荷花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捞月亮》一课时,运用电化教学,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演示灯片,把儿童引入情境。然后,我指着灯片上的萤火虫、月亮,青蛙等景物,启发孩子们自己观察、思考,一下子激起了儿童许多生动的想象。有的说“萤火虫打着灯笼,正在水面上帮着猴子找月亮呢。”有的说:“月亮公公正在天上哈哈大笑,笑这一群猴子不动脑筋。”有的说:“瞧,青蛙站在井沿上,正在给猴子鼓劲,大声说:‘快!快!快!……’”有一个孩子这样提问:“老师,这群猴子为什么不看看天上,再去捞月亮呢?”这个问题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