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2.
报社记者要采访作家刘墉,刘会先问:你做什么栏目,打算做多大版面?如果是电视记者采访,刘也会先问:节目打算播多长时间?问完后,他会按照自己把握的时间接受采访,差不多时就会打住,并提醒采访者:我回答的内容已经超过你的需要了,内容已经够用了,可以停止了!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记者吗?刘墉说,我的时间有限,采访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记者事先不做"功课",来了以后再慢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闻采访中要接触形形色色的被采访对象,他们或受教育程度不同,或社会阶层不同,或性格迥异……如何让我们面对不同采访对象都能获得采访成功,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中要讲求技艺,因人而异,变换技巧,最终采到如愿的素材。那么,采访中记者要如何提问呢?一、要问的自然采访中要与受访者拉近距离,顺利采到第一手材料,首先就要找到平等感,这样交流起来才更融洽,更容易被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获得采访信息和衡量信息价值量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问,怎样提出合适的问题;如何问,对方才愿意回答?这些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做出细致的准备。有合适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对获得新闻信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第七届长江韬奋奖揭晓的消息,我的名字有幸位列长江奖系列。此后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摘取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桂冠——长江韬奋奖的?”回顾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最深的体会是:要想当一名优秀的记者,采访作风一定要扎实,要深入一线跑新闻。  相似文献   

8.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挥手从兹去,湘鄂豫皖边,采访环境的千变万化带来了采访生活的丰富多彩。茶余饭后,偶有人问一句:“采访,路边的野花采不采?”“你说呢?”对这个刺激而又敏感的问题,谁能一字两字说清。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舆论的使者、时代的代言人,常年只身在外,面对摇曳多姿的“野花”,如何在复杂的氛围中“慎独?”如何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景中把握住底线?  相似文献   

10.
刘裕 《青年记者》2004,(10):78-78
记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采访时机、推进采访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不要做笔记?仿佛听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最好的记者在采访中是不做笔记的,有人则认为最好的记者是应该尽量做笔记的。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记者在采访中,的确要看具体情况办事,如果遇到一个不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当记者拿出笔记本,使对方更加紧张和被动的时候,记者就不宜当面记录。如果对方很自然,  相似文献   

12.
5月13日,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给新闻系92级的同学们讲如何搞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要善于比较。 范敬宜同志谈到,有一次他到辽宁省的一个山村去采访。这个村子很贫困,房子破破烂烂的。同行的同志说:“到这儿来采访于什么?”他也有点失望。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挂着挂钟,就问  相似文献   

13.
论采访提问     
段娜 《记者摇篮》2004,(4):44-44
在采访活动中,被采访者是主体.采访者是客体。有人认为采访成功与否.主要在于采访对象这个主体谈得是否深刻。可是,如果没有采访者这个客体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作引导,又怎能得到精彩、深刻的回答呢?一个优秀的采访者从来不忽视提问。那么,如何采访提问呢?  相似文献   

14.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15.
张震方 《新闻与写作》2002,(8):32-33,34
小记者朋友们,当你第一次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院内的少年新闻学院,面对一幢幢大楼,你会感到很茫然,少年新闻学院是哪一幢楼呀?在哪一层呀?你只有去问别人才能知道。新闻采访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问”字,你想得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就要去问。有人说,“记者”是“问者”,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介的多功能作用?高标准,严要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完全真实,是一项重要的保证。要做到新闻报道真实必须深入采访,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鲜问题。比较常用的采访方法,包括个别访问、开调查会、现场观察和蹲点调查等。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多种方法,采访中力求阅读文字材料与口头访问相结合;开调查会与个别谈话相结合;间接访问与采访本人相结合国;口问耳闻与现场观察相结合;等等。在采访某个人物和某个事件时,应善于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选用恰  相似文献   

17.
回来后说采访了夏青、葛兰,本以为小城的居民会茫然不知,谁料有人听了便惊奇:“你们采访到了他们么?那可是播音界的权威,大名人呢。”便问二老眼下的状况如何,好久没听他们在电台播音了呀。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记者首先应该是个好的“问”者。这话很有道理。记者采访,通常是以同采访对象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的。记者如何发问,是门很复杂的艺术,本文不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有特点的问题?那些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是有特点的问题。所谓有特点,就是符合采访对象的特点。艾泼斯坦说:“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