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人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的源头、发展、功能及使命与人性的需求、人性的特点及人性的追求等方面既具有基本的生物联系与物质联系,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联系与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2.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性,科学性和人性应融合在教育研究中。但是,教育研究更需要人精神,人精神应体现和贯彻在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教育研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研究才是真正有道德和负责任的研究。人精神是教育研究的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关注女性身体,更注重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她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女性心灵镜城做更深层次的透视和剖析。《我爱比尔》作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显示了王安忆强大的女性话语力量,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边缘既反叛又依附的挣扎,文本从身体这一角度和策略抵达了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管理日益凸现人性化,这是人类社会的又一个巨大进步。所谓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它把人的情感融入社会的发展,倡导了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长篇小说中,张欣向现实焦点借题,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挖掘丰富而嬗变的人性,在为主人公打造的都市传奇中托举着浪漫主义旗帜,既在题材和笔法上走出了模式化创作的困顿,也坚持了贯有的个性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人文教育的一些核心观念和态度关乎人类永恒福祉,是基于人性、发展人性、为着人类更圆满更美好的生活。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追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文教育既"顶天"又"立地"的本质。人文教育可理解为人文精神的培养(顶天),以及培养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立地),即在教育活动中既体现一种精神追求,又追求一定的精神。人文教育具有多维向度,它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其理论精髓: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性灵向善的人性论;关照精神与价值的课程观;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论;知行合一的过程论;潜移默化的功能论等。分析人文教育的多维向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因素》(1978)是某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成熟期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集消遣小说与严肃小说于一体,熔间谍小说、政治小说、道德小说于一炉。表面看,它是一部消遣的间谍小说,写了国际之间的间谍斗争。间谍小说一般以情节取胜,属于通俗文学之列。但《人性的因素》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间谍小说,它既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画面的展示以显其政治倾向,又侧重于人物惭心世界的剖析,以显示其精神道德力量。前者,构成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后者,更显示小说在形象刻划上的高度水平。二者合一,构成《人性的因素》作为严肃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由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分化使得考试的本质蜕变了,甚至出现了违反人性的,非人道的现象。因此考试改革必须遵循人道的原则。考试应当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适应他们的心理要求;既促进当前学习,更立足于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要,更要为人类总体利益服务。考试要高扬人性,把学生切实作为一个精神的生命体,考试应担起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既善于在中外文化冲突和碰撞中揭示人性普遍的弱点,又能全面描摹人性的善恶,更不忘关注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这深刻地反映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也是他面对传统和现代的抉择时给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文学和人性、人道主义关系至为密切。文学发生于人性、人道主义,又服务于人性、人道主义。中国当代文学对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探索、沉寂与再发展的阶段。其间的经验值得总结,教训更需要汲取。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作品苍凉风格的形成蕴含有浓厚的身世色彩,少年、青年时的经历和命运,给张爱玲的生命打上了苍凉的底色。为了抵抗苍凉,既入世又出世,成为她关照社会人生的视角,她选择了“临水照花”的生活方式来俯瞰人世,这种对世事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她比常人更能解读人性,洞察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小人物的人生悲剧既源自社会,是社会剥夺了他们做为普通人生存的尊严;又源自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让他们欲追求尊严而不得,反而自取其辱;更源自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群,国民劣根性中的人性冷漠与凉薄让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温暖,最终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4.
学校人文教育,是指对学生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婚姻法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中表现出缺陷和不足:法律在事先调整时对人性精神层面关心、预期不足,事后对家庭弱者的关爱辅助欠缺,使本应既严肃又人性化的婚姻法显得冰冷。结合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及人们对之所寄予的情感期望,从法律视角探讨了通过社会支持系统重构或复苏婚姻家庭的伦理秩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贫民视点下,他既坚持启蒙理性,又努力审视人性中潜藏的病态,建构起了多维度的批判话语体系,也彰显了他文化批判精神的独特和深邃。  相似文献   

17.
苏童从关注人性的角度,从精神层面和灵魂的深度方面创作了一系列既具可读性又颇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文章从苏童创作的源泉、内容和关注点方面入手,阐述苏童的灵魂叙事。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性 从研究人性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为“提升人性”,这是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对身边物质的追求太在意了,既少去仰望头顶的星空,更少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对认识自己、提升人性的追求太缺乏自觉了。其实,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决定于他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也不决定于他所获得的名声,而决定于他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也就是他超出动物性的高度。所以,  相似文献   

19.
苏童从关注人性的角度,从精神层面和灵魂的深度方面创作了一系列既具可读性又颇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文章从苏童创作的源泉、内容和关注点方面入手,阐述苏童的灵魂叙事。  相似文献   

20.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