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师共情     
教师共情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性要素,其发生与人类遗传、主体意识、环境影响等因素紧密相连。而探究教师共情的本质,其根本上具有着道德属性。若要推进教师共情的培育,相关教育实践无疑有诸多不可为之处,包括无视教师的过度共情、忽视教师共情的重心等;教育也有诸多可为之处,包括积极推进教师共情内容的构建、教师共情实践的引导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回顾了共情的概念,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的现有成果,分析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研究应着重细化共情发生情境,明确共情指向对象;探究内部影响因素,重视中观环境影响;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开发特色测量工具;将共情纳入选拔培训体系,探究具体共情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与不同类型学生对其共情判断的一致性,检验Hoffman提出共情偏好的假设.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采用Davis的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分量表,而学生的判断则运用上述量表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调查了450名学生和与其配对的30名教师,结果发现:(1)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在结构上与自评量表保持一致.(2)在共情量表及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得分上,教师的自我判断均显著高于各类学生的判断.(3)在共情总分与观点采择分量表上,中等生对教师共情的判断显著低于学优生及后进生.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共情存在偏好,围绕共情偏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教师共情预测情境调查问卷》和《教师共情预测策略调查问卷》,分别调查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共情预测能力现状堪忧;教师共情预测策略水平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在共情预测策略上,可将教师分为"策略滞后型"、"策略良好型"和"策略优化型"三种类型;教师共情预测能力水平、策略水平和策略类型分布,不受性别、学科和教龄等变量影响。教师须高度重视预测学生情绪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共情预测意识。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与策略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共情缺陷是导致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重要因素。研究选取了28名3-7岁的自闭症和正常发展儿童,通过生理信号、面部表情和认知绩效等多模态数据的分析,探讨自闭症儿童共情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分析自闭症儿童共情缺陷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缺陷主要体现在较差的认知共情能力和较差的面部表情模仿能力;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过程存在正常的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异常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因此,自闭症儿童共情能力的干预重点应聚焦认知调节过程中认知共情能力的提升和表情模仿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共情疲劳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爱的代价",会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45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普遍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共情疲劳。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共情疲劳现状亟须关注,教师需要学会识别共情疲劳的症状,并积极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静吉等根据Davis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修订而成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江山二中教师的共情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教师共情能力总体上居中等偏上;初中女教师的幻想力水平、身心忧急水平及共情能力总体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男教师,初中女教师的同情关怀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其观点取替水平、幻想力、同情关怀、身心忧急及共情能力总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观点取替、幻想力、身心忧急及共情总体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同情关怀水平随教龄增长而提高。对策与建议:师训部门要加强教师共情技术培训,加强新教师职前职后的共情能力培养;学校、家庭要重视中小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于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笔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设计适用于45人以上的共情训练方案,选取了广西某独立学院经管系3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组,3个班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以班级为单位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对照组合班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过程中未加入共情训练内容。学期结束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共情能力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1班大学生的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和共情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2班大学生共情因子分和共情总均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3班大学生的想象和共情总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点采择、同情关心、个人痛苦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途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但共情干预方案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