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英 《考试周刊》2024,(12):111-114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核心,主动探索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思路,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英语教学指导。因此,文章首先解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特征和其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目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面临的问题,如教学方式与课程要求不符、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足、评价方法与目标不一致等,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进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具体路径,包括明确语法教学目的和内容、培养学生语法元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设计多样化的语法练习活动、实施多元的语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旨在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趋势,即“淡化语法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全国大部分中学使用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新教材。新教材是以“话题”为线索编写的,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在语法的编写上不偏重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十分简单且分散。  相似文献   

4.
赵慧 《黑河教育》2009,(2):14-14
以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是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教学中突出语法知识教学,教材中会话、课文、单词、练习题也围绕语法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但却与语言的交际性为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理论相悖.影响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也是造成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改为以“主题为线索”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教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一课时,多数老师是借助课件进行教学的。但我了解的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钟面与时间的表达并不陌生,能否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一节南学生提供素材的数学课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找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做了课前交流。师:现在是什么时间?生:(七嘴八舌)知道,知道。现在是3时半。生:不对.是下午的3时半。  相似文献   

6.
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日趋完善。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汉语教学。特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语文教师的层次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7.
陈嫱 《教师》2013,(3):57-59
笔者对海南省海南中学(以下简称“我校”)2004级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古诗文的兴趣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古诗文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肯德尔相关分析。研究发现:95.92%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习很重要,但81.63%的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没有兴趣,认为学习古诗文重要仅与“古诗文是高考中必考的项目”(P=0.001)“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P=0.001)有关。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因素为: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古诗文学习“背诵难”“语法难”“古诗文难以理解”“古诗文枯燥、无趣”呈负相关。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其实用性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为此,笔者通过摸索总结,得出古诗文教学“三有”原则,即有效、有趣、有益,并将之综合运用到古代诗文教学中。笔者对古诗文教学“三有”原则在课堂实践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证明了有效、有趣、有益原则分别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并且还通过课本剧大赛等形式将“三有”原则由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古诗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语言的三要素。英语也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且缺一不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因为词汇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组成部分,没有语法的词汇就如离开树干和树枝的树叶,只是片片零散的叶子。我们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是让学生掌握语法这个英语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小三角”研究和“三平面”研究的不同之点,重在阐释“小三角”研究。文章包括四个部分:1.论题导入;2.“小三角”和“三平面”的概念涵义;3.“小三角”和“三平面”的研究思路;4.三点说明。二、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一、四部分实际上是文章的前言和后语。  相似文献   

10.
语法是学生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语法教学旨在以对学生有意义的方式,从语法形式、意义及使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进而为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察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他们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教法陈旧,模式单一,语法课实施“注入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训练,混淆了语法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当代英语教学专家张正东先生指出:“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语法学,而是为了取得学习目的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三知”策略借助可视化图表,通过“K—Know(已知)”“W—Want(想知)”“L—Learn(新知)”三个教学环节,帮助学习者逐步实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目标。本文通过教学实例分析了 K-W-L 策略在语法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论证了 K-W-L 策略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指出在语法教学中使用 K-W-L 策略不仅能有效提高语法教学的课堂效率,同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章建跃博士指出:“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如下三个基本点上: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其中,理解数学是指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理解学生是指对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理解教学是指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三个理解’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人物的教学非常重视.如要求初中生“由学生各自选择一位重要文化人物,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介绍短文”.要求高中生“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等。以上建议至少具有三点意义:第一,提高了人物史教学的地位: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冯兴文 《学周刊C版》2011,(11):102-102
中学语文的教学除了基础的字词句以外.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而阅读理解与写作是相互融合和促进的.阅读理解是写出高水平文章的前提:写作又是阅读理解的升华。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感觉无从下手或是找不到切人点。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快乐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呈现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椎。我的“快乐作文”教学法分为三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修改(其中包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家长与学生的交流等)、文章的快乐生成。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第一个环节是写作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目前还是一种新的语法思想。如何付诸教学实践则还得再加研究。本文只根据个人的经验作一点探索,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三个平面”如何结合;二是为教学构建一个基本框架,三是提出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乃元 《文教资料》2014,(28):33-34
文章剖析了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死记硬背的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教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指出了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三条措施:一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二是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三是变接受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19.
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它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的展开,学生的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经过实践,笔者总结了在科学课中教学的“三放”与“二法”,“三放”指:放大脑、放嘴、放手;“二法”是:设疑法、障碍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教学的研究分析和训练应用着眼.重视介绍了“介宾短语”的学术观点差异和分歧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对介词虚化程度的个性特征的具体事实的认识:强调了在坚持把“介宾短语”巳成共识的语法功能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就“介宾短语”能否作谓语、宾语、主语的说法,进行实例列举,帮助学生对照分析.鉴别.提高识别和应用能力:最后着重分析了“介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区分,“动 介 宾”的结构分析及处理差异:“介宾短语”与“偏正短语”的层次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