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活的角度指导写作天津五中蔡椿年写作课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它是相对独立的。写作不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的反映过程,也是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过程。社会生活是写作素...  相似文献   

2.
王岩 《学语文》2007,(6):51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在为《现代写作报》题词时写道:感悟生活,锤炼文字。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也是写作这项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感悟就不会有写作。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源头,是写作的基石,是写作的生命。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是语文与作文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科》2005,(7):25-30
根据《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阶级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  相似文献   

4.
脚印考古     
好的作文,或反映生活的真实,或叙写生活的情趣,或阐发生活的感受。或兼而有之。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  相似文献   

5.
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观察感悟生活,二是读书看报。但无论哪种途径,究其本质而言,源头仍然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只有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蓄积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6.
提起写作,许多小学生感到不会写、难写、怵写,究其原因,是他们感到单调的生活无事可写,平静的思绪无话可说,缺少体验,没有投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热情地投入生活,鼓励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增强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追寻动情点,引发写作激情所谓动情点,是指事情本身对人的思想和感情有所触动。情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丰富的生活,自然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例如,环境的变迁、人事的变化、生日活动、竞赛得失、考试成败等都会引起情…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至此,我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作首先要解决有物可写的问题。据我调查,当前中学生写作最感困难的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家创作要靠生活,学生写作文也要靠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认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平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处处做个有…  相似文献   

8.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习惯和能力。”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而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中学会写作,巧妙借鉴教材这一公共资源,发掘个性写作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新课标也提倡个性化写作,具体阐述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显而易见,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传递思想、交流信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人手,引领学生写出独具鲜活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作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写作,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尽管写作的自由度大多了,但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搜集和处理、运用材料仍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经验贫乏,所见所闻皆为普通的人、事、物,加之相当的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淡薄,对身边的生活现象缺乏应有的思考,作起文来大多散乱、单薄、缺少灵气。  相似文献   

11.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思索、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3.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言:“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确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但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有缘于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因此,只有切切实实地感悟生活,才能走出“克隆”式作文的窠臼。  相似文献   

14.
生活的舞台包罗万象,内容无限精彩。语文即生活,本应无限丰富,多姿多彩。学生提笔写作,也应该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既然生活的范畴无限广阔,学生对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他们写作的才思,也应该如源头活水,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新写作。课程的改革带来了写作教学的巨大变革。首先是写作观念的变革,提倡写真生活进行真表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是写作内容的变革.变应试作文为生活作文;再次,关注写作过程:搜集资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都有明确要求。相信新世纪的写作教学与新理念的指导下一定会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一切知识和情感的最初源泉,写作也同样依赖于生活。体会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才能给写作以无限的生机。感悟生活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石,对写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感悟就不会有写作。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源头,是写作的基石,是写作的生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语文与作文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顾连梅 《新作文》2004,(11):8-9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苦恼写作是因为我们缺少生活。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背景下,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在生活,都拥有着生活。而且是拥有着独具个人色彩的生活。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写作。我们都不匮乏生活。但是,拥有着生活毕竟不等同以字传递生活。前人人皆有,后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就要把握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敏感力、审美情感力,激发学生创新的热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对写作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课堂教学备受关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注重导写点拨和下水示范。导写点拨主要是从感情上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导写时需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听读老师的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产生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教师现身说法,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使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有非常直观的材料。教师精彩的导写点拨和示范二者相辅相成,课堂作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