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性”虽然最初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的思想倾向。但是“后现代性”特性并非仅仅西方具有,在地球另一面的遥远的东方中国的文化世界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悄然兴起了旨在对抗、颠覆“朦胧诗派”的“后朦胧诗派”。这一诗派无论从它的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上来看,都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文章试图解读“后朦胧诗派”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性”特征,来突显出东西文化交叉点上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现代后现代思潮与西方文化传统张义宾(山东大学艺术系)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艺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争论。透过论争的弥漫硝烟,我们看到一种酉化的观点,它认为现代后现代思潮是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后现代’不...  相似文献   

3.
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比兴”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后现代语境中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这一较为成功的个案启示我们: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和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路向既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也不能一味地“回到原典”,而应在中国固有的文论传统中将其中有生命力的理论概念、范畴、命题等在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具体的语境加以个体化的理解、改造,只有这样才是建设性的或积极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主要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主要是以历时性的形态逐渐呈现出来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当代中国却是以共时性的方式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其二,当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还没有能够充分享受现代化之积极成就的时候,西方则已经走向了“后现代”,并提出了“走出现代性”的主张。这就使得当代中国在面向未来的选择中面临左冲右突的两难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更为清楚地表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中,全盘西化此路不通。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这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和讨论,许多刊物都对这些现象作了庄严命名仪式,并纷纷冠之以“新”的称号。综观各家说法都有精彩独到的地方,尚能自圆其说,但从不满足的大处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些评论工作者过于迷醉西方的后现代理论,夸大了中国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后现代因素,从后现代──后殖民──第三世界等一个个理论环节的演绎轨迹中我们几乎不加思索就会联想到八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思潮中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摹拟现象,当有些朋友把中国当代作家摆脱了对西方文学样板的依…  相似文献   

6.
国内观众对陈丹青 90年代后期 ,以中国山水画画册为题材的“静物系列”油画作品甚为不解。如果我们从陈丹青赴美所经历的文化错位和对西方后现代绘画亲身感悟的角度看 ,陈的“静物系列”是他十八年拜会西方经典名画和对美国现代艺术深刻体悟的一次集中检验  相似文献   

7.
赵薇 《林区教学》2008,(7):53-54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经常听说与谈论的话题,它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盛行于80年代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学又是什么呢?在中国有没有后现代文学呢?论述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以及后现代文学的含义,着重说明了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后现代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检视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面临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并存等诸多困境。中国成人教育要关注成人教育的文化研究,提高民族自觉,使成人教育真正地回归于生活和实际。唯有如此,中国成人教育才能摆脱在世界成人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产、消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等都呈现出多元和无序的状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有力影响下,当下中国消费主义浪潮甚嚣尘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消费时代。消费主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青少年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作为“国民精神灯火”的文学,在消费时代应该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承担着怎样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文化产业与超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一个复杂的现实话题。在所谓“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的在众传媒及艺术的品格特征等问题上,鲍德里亚、凡蒂莫等后现代作家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这对我们解读西方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合法性问题,关系到文化研究的走向和前途。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机械地照搬西方理论的做法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研究与西方后现代理论结合的道路,这才是解决合法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在中国”显示了语境对接受的影响。詹姆逊不是后现代理论的原创者,但“新马克思主义”身份使他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兴起的商业文化为中国接受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现实语境,中国接受者却悬置了他的批判立场。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多样现代性的质疑是基于西方知识分子的反思,却与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特殊语境存在落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哲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特殊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世界性哲学思潮。这是对人类面临的时代矛盾的文化审视,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危机的文化反思。中国文化哲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情境下,中国文化哲学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既要起越传统农耕文化的消极影响,又要跨越后现代文化危机的横向扫射,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现代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和艺术形象曾一度在西方被妖魔化:“黄祸”“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在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南海东海局势表明,长达千年的“汉字文化圈”已经在半个多世纪“去中国化”中被消解了.“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目前遭遇文化软实力的屡屡被掣肘。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文化态度,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转入“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以及对今后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科学的结论;一个是科学的原理。是科学原理决定着科学结论。西方文化是数学的分泌物,是产生西方文化的科学原理。不掌握这个科学原理,回避这个科学原理,就难以准确理解西方文化,包括“后现代”的内涵。文论创新要走“中西融合”之路,没有数学的参与岂能融合,又岂能创新?于是就不得不请教数学。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8,(1):59-62
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现代化进程后,对人类命运的进一步回顾和反思,目的是挽救现代人"价值"的失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理性、解构本质主义、反对基础主义、反对二分法等。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思想亦是在探寻"人生价值"和人之"终极安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西方后现代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新儒家学者,徐复观的心性哲学建树独到,其"探求价值根源、消解形而上学、文化观、文化特殊性格"这四个观念都体现出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相契合的特质。同时,这些契合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当人人都以“现代”“后现代”为时髦,效颦于西方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的时候,重提中国旧式教育显然有些不入流。然而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形而下的舶来品,的确没有帮助我们的语文教育摆脱“在路上”的困顿与无助,效率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所诟病。旧式教育毕竟承续了传统文化中太多太多民族的审美基因,不同文化无论如何相激相荡,最终总是要向传统回归的,理性的回归不是一股浅水回流,而是用新的精神滤去渣滓,表达时代与个性的理念。现代私塾的出现,读经热的兴起,简约朴素的回归,就是这种意识的自觉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