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江南西学传统休戚相关.江南地区地处西学传授前沿,与西学多次交融,相契相合.开埠后,一些通晓西学的江南士人出于研求科学的兴趣奔赴洋场、佣书西人,逐步形成"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在接踵而至的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新型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中心观念和夷夏观念的动摇,晚清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学习西方国家的强国之道。俄国的彼得大帝变法强国使俄国由落后走向兴盛的壮举,符合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强国构想。彼得大帝以君王英雄典范的形象进入中国。晚清知识分子在塑造彼得大帝形象时有意忽略他性格的残暴以及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新小说中的彼得大帝则由于传统叙事手法的影响甚至带有几分柔情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韬是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在上海长期受雇于传教士设立的墨海书馆,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最新的西方科技和文化.中年以后的王韬,在致力于新闻出版和教育事业,并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推介到海外的同时,得到了游历欧洲和日本的机会,他大力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并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应用于在中国的实践,从而成为江南地区最早走向世界的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清朝初期,我国出现了海外竹枝词。尤侗于康熙二十年创作的《外国竹枝词》为此类作品首创。1海外竹枝词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作者从书中习得他国的风土继而写诗,这类竹枝词能体现中国历代跟外国邦交的关系以及他国的风俗,但有很多失实的地方。第二,来自作者自身体验,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到了海外国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因此这类作品相比于前面一类,虽不排除作者自身的偏见,但也更具真实性。不同于国内竹枝词,在大多海外竹枝词中更能看到作为第三方即作者对于当地风俗民情的判断和描述,这可能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更可能与作者相同一代人的思想理念。近代四明浮槎客的《东洋风土竹枝词》,便是值得探讨的一部海外竹枝词。  相似文献   

7.
华夷之辨,夷夏之防,这是中国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华夷、夷夏,不仅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且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核心观念是华夏文化远高于夷狄文化。在先秦时代,它指中原农耕文化高于周边游牧文化;后来则长时间地沿续了这一观念。清代以来,这一观念被用来抵制西学的渗透与影响。近年来响起了一片反对西化、反对西方渗透的呼声。从这中间,不难看到夷夏之防这一思维模式是多么顽强。  相似文献   

8.
《华心》是唐代陈黯的一篇代表作品。陈黯在《华心》文中,主张"有教无类"。《华心》创作于唐宣宗时期,夷夏之防的观念有所松动,但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人仍然存在。《华心》反映了大食人在晚唐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同时也体现了中古唐代民族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国家、大空间、全球共同体三者之间,大空间处于国家与全球之间。大空间理论是施米特严肃思考后民族国家时代世界秩序的结果,它与施米特关于政治概念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施米特捍卫大空间,基本着眼点是欧洲大空间,他的目的是捍卫欧洲文明传统。施米特提出大空间的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英美帝国主义者所倡导的普世主义。在施米特与科耶夫关于“历史的终结”之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施米特大空间理论所包含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是以"夷夏之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从王夫之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王夫之夷夏论的核心仍然是维持"道统"与"治统"的一致性,并未突破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基本格局.王夫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始终都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在夷夏之辨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局限,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国如家、忠于祖国的道义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条约文本与实践的互动,提供了观察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的新视角。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上海港引水权丧失的法理基础。基于条约文本之上的不对称性实践,才是引水权丧失的持续动因和深层内容。但后人往往忽略这种互动,误将“文本”当作历史。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英关系主要是商业上的,但在中英贸易中存在着诸多的冲突与矛盾,主要集中在:广州一口通商制度、行商制度、海关税课制度、外商管理制度。18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开始出面保护在华商人,遣使访华与中国政府进行直接交涉,并明确提出与中国订立条约的目标,企图将对华关系置于条约的基础之上。但是18世纪中英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纯粹的商业冲突,而是两种不同经济理念、不同经济体系、不同世界观和文明现的冲突,并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早期中英关系的条约化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类型。由于混淆了“历史的价值”与“历史研究的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之理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支配,以往学术界着力研究条约口岸,却忽略了自开商埠的历史存在。因此,应对涉及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历史的既有学术研究状况作出分析评价,强调历史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实证”与“描述”的方法,提出自开商埠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诸多学术问题,以期构筑一个框架来支撑和规范正日渐受到学术界关注的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沙的街头文化在清末维新运动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由传统城市文化的私人性、等级性、宗法性和封闭性,逐步转变为开放性、平等性和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一个本质属性之一。维新时期长沙改良精英对地方自治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城市公共领域的介入上,这也是长沙街头文化公共性转变的动因之一,而长沙的开埠,则为街头文化的变迁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俄伊犁谈判崇厚签约后,经历了严惩崇厚、改派使臣、改定条约等过程,每一次改动,都与清议有关。清议的劾奏,也曾促使清政局在某些政策方面有所变化,也改变了清流派在清廷中人微言轻的局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声望,但清流派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认识不足,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真正挽救危局。  相似文献   

17.
近代警政的创建,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既适应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要求,又符合了西方先进政治文明的导向。芜湖作为一个在安徽创办巡警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其近代警政的创建和发展,正是适应了城市开埠后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清末警政的认识。作为清末安徽权威的政治百科全书,《皖政辑要》详实地记录芜湖警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我们对此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民法中产生较晚,最早系统地提出该理论的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它的理论基础为诚实信用原则。其构成要件有四条,即缔约当事人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有过错;缔约相对人受到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行为与信赖利益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缔约过失责任一般适用于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应注意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注意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注意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的认定。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遗山)为金词之大家,其词集曰《遗山乐府》,版本甚夥,有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四卷本、五卷本等多种,自明以降多次刊刻,版本颇复杂。因此对遗山词集之版本作一番爬梳、钩稽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