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园丁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一中化学教师龙庆璘,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5年来,她热爱化学教学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被学校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并当选为石河子首届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
淡泊名利 ,舍弃追逐 ,默默奉献 ,倾其所有 ,为了教育事业 ,永不言累 ,永不言悔。这就是教师的风范 ,教师的情怀 ,教师的精神———“蜡烛精神”。这正是师德之所在。这一切都可配以“神圣”的桂冠。多少年来 ,这一种神圣的“蜡烛精神”激励着教师 ,也铸造了无数优秀教师的辉煌。“蜡烛精神论”(我们权且这样称呼 ) ,它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过去 ,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 ,承担着把人类代代相传的知识继续传承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教师把一生的爱倾注…  相似文献   

3.
在我校“一人一课”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的第二课时。大致相同的教学设计,看似实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但却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文中有一处重点语段:“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以下是两位教师各自执教这一语段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在谈到教师工作辛苦,赞扬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时,用蜡烛作比:“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熄灭了自已。”我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个比喻不够贴切。诚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恰到好处,而用这句话来比喻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则是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更是不准确的。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的话,我觉得这支蜡烛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其中一个步骤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1所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进行该实验操作时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在座位上观察,无法观察清楚实验的反应,对实验的了解主要靠教师讲解。(2)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操作动作稍一迟缓  相似文献   

6.
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炜 《教书育人》2001,(23):32-34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等等,都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一、古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  相似文献   

7.
来稿集缀     
九江一中廖可珍在《改革教育思想,要从备课抓起》的来稿中说:“改革教学思想最后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改革教学思想落实到实处要从备课抓起”。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弊端,包括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资料海洋”,偏重知识灌输,忽视智能培养,等等,作者提出:“钻研大纲,处理教材,主要精力应放在“双基”上,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通读以掌握教材系统,精  相似文献   

8.
寓言两则     
(一) 因为停电,教师点燃蜡烛,在烛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蜡烛看着教师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神情和他额上的缕缕皱纹,十分敬佩地说:“你跟我一样,烧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是值得自豪的。”教师说了声:“不。”头也没抬,继续批改着学生的作文。蜡烛略加思索,又说:“对了,你不同于我。你还是人梯,甘愿创造条件,让别人攀登上去。”教师说了声:“不!”头也没抬,仍然批改着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9.
化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可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要以系统性思维为统领,确定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在真实情境下设计驱动任务并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使其在应用和发展各学科知识以及聆听多样化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提升关键能力,发展综合素养。教师应注意所运用的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必须共同指向要解决的化学问题,如此才能在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时,不偏离化学学科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10.
教师——苦并快乐着的职业!的确,一个教师,从走向讲台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他这一辈子都将在“苦”中度过。当你看到那些住着高级的别墅,开着豪华的汽车,出入高级酒店的“帅哥”、“靓妹”时,你必须表现得不卑不亢。当你过去的同学和朋友笑你的夜生活乏味单调、没有情调,邀你去推“长城”、唱“卡拉”时,你也必须耐住寂寞。因为你是一支蜡烛,你的神圣职责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烛的“泪水”就足以证明了它的苦衷。当许多单位早已推行西方“朝九晚五”工作制时,老师却仍在反其道而行之,奉行着“朝五晚九”,教师的时光就是伴随着这星星、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国主流化学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中第一章“化学:物质的科学”中化学实验1“观察蜡烛的燃烧”的研究,期望给化学探究教学提供一些有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天津一中坚持“三全培训,岗位练兵”彭建华天津一中坚持“三全培训,岗位练兵”,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三全”是:全员──全体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全面──教师的思想、业务、理论修养的全面培训和提高;全程──把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全过程。具...  相似文献   

13.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14.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5.
在笔者的脑海里,时常浮现这样一幅厕面:一束美丽的花环,上面镶嵌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闪光的字眼;花环下面拥有“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让人登的木梯”等鲜活的风景。笔凝神地品味着这幅画的深刻内涵:教师,有着花环般的骄傲,光荣无比;教师更肩负着“春蚕”、“蜡烛”、“木梯”般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6.
在黑暗迷茫中,点燃一根蜡烛,它就能发出熠熠光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给予蜡烛很高的赞誉,甚至赋予它一种精神内涵——无私奉献的象征,因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传诵千古。后来,人们也常说教师的工作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乍一想,挺有味。但仔细一琢磨,这个比喻似乎把教师当成一个悲剧角色,似乎教师只是一味付出,似乎蜡烛蕴含着——奉献、熄灭、悲观。笔者愚以为非也。那么,当前是否不宜再提蜡烛精神呢?曰:非也。殊不知,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沐浴着时代光辉的蜡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比以前更有光度…  相似文献   

17.
杨志华  曹圣华 《考试周刊》2010,(12):187-188
蜡烛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也是学生实验中常见的化学用品,蜡烛燃烧是常见的化学变化。一支小小蜡烛的燃烧深藏着许多化学道理,闪烁着化学原理,越来越被中考化学命题者所关注。本文从蜡烛燃烧隐藏着的化学道理入手,结合中考化学试题,分析蜡烛燃烧背后隐藏的化学原理。  相似文献   

18.
省重点中学是我省中学教育教学的骨干学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了及时地总结和交流我省重点中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我省重点中学的办学效益,推动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省教委于8月23日至25日,在九江海会召开了全省重点中学校长工作会。这是我省继1980年以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又一次重大的活动。全省112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各地、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玉山一中、上犹中学、南昌二中、高安中学、南城一中以及九江一中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办学经验。省教委副主任倪  相似文献   

19.
在清波荡漾、岸柳垂绿的邵水之畔,在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邵东县城之中,坐落着一所有近百年辉煌历史、闻名遐迩的市级重点中学──邵东县第一中学。   近几年来,邵东一中以人为本,因校制宜,打造学校品牌,提升教师素质,学校以一流的教育教学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制度齐全管理人   邵东一中虽然地处县城,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却也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劣势:县城里商贾云集,为数不少的个体户子女千方百计往一中挤,造成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县城机关林立,有“背景”的教师纷纷“抢摊”一中,师资素质高低不一……   …  相似文献   

20.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的最大乐趣和神圣职责,而要把学生教成于国家社会有用的英才,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甘当“蜡烛”的献身精神,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方可有望完成这一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