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瑴”与“(■)”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瑴”音jue,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穀、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曰:“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音ku,意为未烧的砖,即砖坯。《玉篇.土部》云:“(?),墼土也。”宋李诫《营造法式.总释下,塼》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玉部"字作为研究的对象,介绍了《说文解字》中所记录的玉的名称、种类、用途以及特性,试图通过分析这些汉字来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展现我国古代发达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3.
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有《读红小识》、《犬窝谈红火《忏玉楼丛书》,均稿本,为吴克歧辑著的红学丛书,另有《仟王楼丛书提要》,亦为吴氏著,稿本。吴克歧,宇轩丞,吁胎人,生活于清末民国时期,写过小说,曾活动于上海。南京一带,现知有关吴氏的情况大致如此。然《忏玉楼丛书》所收书后多有吴氏题识,其中均署名作“忏玉生”,则仟玉生为其号,又署名等处除有针印“吴克歧印”和“轩丞”外,还有铃印“装孙”。“红楼梦里人”等,则嘉孙、红楼梦里人当为其字或别号。吴克歧癌嗜《红楼梦》,所著《犬窝迷话》云:“余作《红楼梦正误》及《…  相似文献   

4.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卷首的《序言》可反映作者的编纂目的.文章从《玉篇》首创“编者按语”、创立“异部同文”的互见法、开创中国辞书设立附录的先河等几个方面的贡献,来论述其编辑思想及留给后世工具书的编纂经验.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石珍贵,刻有文字的汉代画像石则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离石汉代画像石文字均属于题刻文字,且字数不多,最少的二三字,至多的二十字左右,对于解读离石汉代画像石,进而研究离石汉代历史和地方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是地方档案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汉代统治者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重视编写蒙学读物,编撰者多是汉代知名儒者,他们秉持智德并教、德识并举的原则,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汉代蒙学识字读本的出版在传承、普及和提高儒家文化和教育上,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世流传的《千字文》、《弟子规》等中华经典蒙学读本,都继承和发展了汉代蒙学读本的出版形式和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是与不是     
《图书馆》1981,(3)
图书的“图”字里面是两点不是三点。图书馆的“馆”字左边是食不是舍。书籍的“籍”字上面是竹不是艹。登记簿的“簿”字上面是竹不是廾。分类的“类”字下面是大不是犬。国家的“国”字里面是玉不是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人物来说,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在意义上是相关的。赵云,字子龙。因古人有一种认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那么“云”与“龙”在意义上也是相互关联的。但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这种关联并不是非常紧密的。与名相比,字的赋予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顺序排列和对人的美称。这种情况在汉代表现的尤其明显。研读汉代史籍,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汉人的字,尤其是西汉,往往以排行或表示美好意义的字和对男子的美称进行的组合,而与名的意义无关。如用“卿”做字的后缀:…  相似文献   

9.
论汉代易学家对文献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汉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形成了汉代的易学文献体系,对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文就汉代易学文献的发展及刘向父子、班固、郑玄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10.
原本《玉篇》各残卷分散各处,即在同处者亦多有断裂。自发现至今,主要的著录有黎本、罗本、东方文化丛书本、中华本、续四库本及宝玥斋本等,早稻田大学亦公布过卷九大部的彩照。各本互有优劣,在卷子拼接、编排上存在些许差异,给研究带来一些困扰。卷九言部、誩部、曰部的部序就存在问题:黎本次序为“言部→誩部→曰部”,东方文化丛书本及宝玥斋本存“言部→曰部”,续四库本则配补为“誩部→言部→曰部”。本文依据写卷原文的行间距差异、断片接缝痕迹、每纸行数等版式信息、写卷背面内容等证据,指出黎本的部序“言部→誩部→曰部”符合《玉篇》原貌;现藏早稻田大学的残卷是誩部8行被割去后,未明显留空而将断处接裱的,并不表示言部后紧接曰部。  相似文献   

11.
赏玉     
“玉”字最早出现于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在中国文化学上,玉的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相似文献   

12.
古今收字最多的字书我国迄今收入汉字最多的一部大型字书──《中华字海》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收字近9万,字头8.6万。在此以前,我国历代收字最多的几部书是:说文解字(汉·许慎著)9353字广雅(魏·张揖著)18150字玉篇(梁·顾野王著)22726...  相似文献   

13.
"玉舞人"组佩是汉代玉器中独特的门类,盛行于西汉早、中期,佩带者都是女性贵族。目前全国经考古发掘的"玉舞人"组佩墓葬有20余座,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北京、广州、江苏等地,但可复原的组佩并不多。徐州西汉楚国王室墓中发现有7处陪葬"玉舞人"组佩,可复原的组佩有7组,是出土"玉舞人"组佩最多的地区。徐州出土的"玉舞人"组佩皆出自西汉楚国刘氏宗室的女性高级贵族墓葬中,不仅玉质精良、样式独特、雕刻精美,而且有明确的考古信息。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玉组佩的发展演变、汉代的组佩制度、"玉舞人"组佩的编排方式以及佩带者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物馆》2009,(3):68-68
“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精品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徐州博物馆主办,于2006年1月20日至4月2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利用汉代人们“视死视生”的观念,从丧葬用玉、歌舞宴乐、沐浴装饰和诸侯王权四个角度,把西汉时期楚王国的物质文化面貌和王室生活展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15.
王太的<类玉篇海>是目前所知金代第一部大型字典.它开创了笔画检字法,每一单字均注明出处,收字亦极为丰富,因而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字典的开山之作.<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是在<类玉篇海>的基础上,各自独立成书的.<新修玉篇>按不同音切分列不同义项的做法,亦为明清以来的大型字典所继承.另外,<新修玉篇>在俗字研究、字典修订等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4-125
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本书为“她”一字作传,也写出了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书对蓝田玉多有提及,汉代乐府《羽林郎》记:胡姬"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东汉班固《西都赋》有"陆海珍藏,蓝田美玉。"蓝田玉到宋代开始湮没,后人不知它是怎样的玉,甚至对蓝田玉产于陕西蓝田也表示怀疑。蓝田古玉到底是怎样的玉,它究竟产于何处? 若想了解古时的蓝田玉,必须先弄明白古人所称的玉指的是什么? 一、古人所称之真玉关于何为古人说的真玉,学术界有争议,主要有这几种观点,一种认为指软玉和硬玉,一种认为指软玉,还有一种认为指软玉、硬玉、独山玉、岫玉等。哪一种观点正确?还是先来看古人对玉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19.
为虎作伥充当爪牙,帮恶人做坏事,称“为虎作伥”。“伥”读chāng(昌),指伥鬼,读成zhàng(帐)是错的,读成chàng(怅)也是错的,当然也不能把“伥”写成“怅”或“帐”。未雨绸缪“绸缪”这两个字不容易读准确,有读chóunìu(仇拗)的,有读chóumìu(仇谬)的,都不对。“绸缪”应该读chóumōu(仇牟),是修缮的意思。趁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有时被写成“瑕不掩玉”,意思错了。“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是玉的毛病,“瑜”指玉的光彩。成语的本意是指玉的斑点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并…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窗     
江西 读 者: 我刚 从 其 他 部门 调到档 案局 工 作, 经常 听 到 同 事们 提起 “兰 台 ”两 字 ,不 知 道 “兰 台 ”是 什么意 思? 兰台 是 汉代 中央 档 案 、 图书 库之一 ,始 设置 于西 汉 时期 。东 汉 设兰台令 史,“掌 章奏 及印 工 文 书 ”,班 固曾任 此职 , 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