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两宋理学家的文学观念及理论曾经一度被人们误解至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它,并且挖掘出它的思想光辉。研究成果纷呈于世,初具繁茂局面。主要表现是:讨论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专论理学家个体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理学诗派;考察理学文论范畴和核心命题;研究理学美学;理学家诗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总体来说,在整体研究方面较为绵薄,尚可推进。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主义的研究思路源于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学界对文学的本质探讨只破不立。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本质的辩证研究方法和他对文学与文学理论特殊与一般的源流关系的强调,成为连接现代文论与后现代文论的桥梁,也为我国当前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金泽荣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与散文,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对他的文学范畴论、创作审美论、批评鉴赏论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东方文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观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朱熹作为宋代名理学家和一代学术大师,在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亦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他对“兴”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理解、阐发及用之于实际的学批评实践就颇有超越前人之处,从中可看出他对学感发生命意志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代表了理学家论中注重学审美规律研究的一面,对我们研究宋人论中视审美理想与人生高境为一体的美学趣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文论家形象一直晦而不彰。朱熹不仅创立了博大精深、光耀百代的朱子哲学,而且善识音律,精通文学,经常从一位情感充沛的创作者或一位掘深探微的鉴赏者的角度入手来解读文学,摇曳性灵、感发生命,揭示出了某些文学创作、鉴赏与批评领域的本质规律。《论语集注》中"文道一贯"的文学本体观、"文质彬彬"的文学创作观、"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观、"玩味""涵泳"的文学鉴赏观初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让我们得以窥见朱熹理学家身份光环下的文论家面目,并搜索出传统经学诠释路径从经学到文学转向的端倪。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分别始于先秦和古希腊,先秦文论中提出“诗言志”,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表现,古希腊文论中则提出“摹仿说”,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再现;先秦文论中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是附着在文学的政治功用上的,认为审美价值存在,但最终是为政治教化服务,古希腊文论则是系统地对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和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理学文论总的倾向是否定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与地位,视文学为纯粹的政治伦理教化工具,强调“文以载道”。但理学作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现象,其思维形式、理论建构模态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审美趣味流向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文学审美意识中理性因素的加强,促使文学更趋于内在心性的表现,并在风格上更趋于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理学文论家提出的一些重要审美命题也丰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11.
普实克是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他在富含自由因素的左翼立场上,将革命化的价值系统与自为的审美精神、宏大的史诗精神与个人主义的抒情气质、激进的现代意识与对传统的丰富理解,结合为独特的理论形态。其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启示,展现了左翼文论所可能的开敞维度和深刻向度。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介的发展,文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申文学研究的现实相关性是所有人文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访谈围绕文学理论、现代性和文学的功用三个话题展开。在访谈过程中,朱国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并谈到了自己对西方文论传统和理论的"介入"功能的理解。然后,他谈论了现代性的悖论和审美现代性问题。最后,朱教授在访谈中探讨了文学的终结和人文学科的边缘化现象,并就如何研究西方文论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把西方文论史看作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历史。因此,对文学的否定观,也是文论史的有构组成部分。本论文认为,西方文论史上,存在着一种反文学的思想倾向,它以理性为出发点,否定文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败坏道德,主张取消文学。这种思想倾向,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它是古希腊从神话文化向哲学文化、从艺术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理性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对以感性为体现的文学的排斥。它潜含着人类思想发展中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以理性把握世界时简单化和模式化的极端表现。它的失误在于把文学归于简单的认识和模仿,忽视了文学丰富复杂的感性特征,忽视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主体作用,也忽视了文学在作用于社会时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充满活泼谐趣的因素。而这些特色的形成首先要归因于他的翻案法。通过杨万里诗歌对翻案的另类阐释,我们进一步知晓了"误会"这一手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杨万里诗歌中的审美表现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炎秋教授的新著《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探索了对西方文化的合理研究和利用的方式,为新世纪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的出路和方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式。深刻的理性洞察、广阔的文化视野和鲜活的发展眼光是这本著作最突出的特点。著作的出版,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有指引道路的作用,对于西方文论与文学的学科建设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阅读与鉴赏作为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建立一套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学体系。本文从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来探讨这一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运用现代系统思想方式,提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三大文论体系的合理内核,与阅读理论相融合,建立动态、开放的文学阅读鉴赏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对话研讨教学方式。构建与实施这一教学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品格、审美情趣、创新思维水平,真正在你、我、他的精神对话中实现对真理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将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雅"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富于变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审美典范,"雅"对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文学文本的审美风格、文学创作的原则、文学鉴赏的标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内涵和审美意旨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研究古代文论中的"雅"范畴对指导当今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发展现代文学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童庆炳,男,1936年生,福建连城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古代文论、文化诗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现代诗学问题十讲》《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文学审美的自觉》;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现代心理美学》等。另有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