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代表的"思潮运动史"式的述史模式、以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和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为代表的"文体分类的作品史"式的撰史模式和以人为中心通过作家串联作品和思潮的写史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书写的三种主要方式.相较于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较为单一的写史模式,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关注和研究新文化运动早期"附骥式"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变革的探索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3.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00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  相似文献   

4.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木斋 《天中学刊》2012,27(4):1-5
一个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经历了众多样式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类型:传统的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历史文化交叉的跨学科研究的文学通史、文学编年史、文学源流史。其中,傅璇琮先生不仅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且是后三类的积极倡导者。从宏观上来说,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重庆文学史"的学术支点问题谈"全球化"语境与地域文学史建构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就此关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地域文学在建"史"上可能出现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史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前者是专门史或称之为专史,后者是综合史。小说史而外,文学史还有诗史、报告文学史、戏剧史(戏曲史)等分支。在20世纪以前,中国文学没有系统的史著。1904年,林传甲著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但此书排斥小说,固无详录。十九年后,即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是我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鲁著系小说的通史。郑振铎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曾经是一个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引起过不少议论,随之,冠以“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陆续出现,可惜都没有引起较大反响,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准备不足,尤其在文学史观念上的讨论并不充分,尚缺乏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二是资料还有待于挖掘和整理,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用既定观念标准选择和积累起来的文学史资料,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好的文学史,等等。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外文学的对话和沟通并不充分,尚没有创造一种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语境,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也更为宏观地了解、梳理和描述中国20世纪文学,用一种更博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去拥抱文学,因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及其变迁过程本身就是在世界文学怀抱中进行的,其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学的例证,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学现象,我相信其展现的特点和魅力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