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这一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目前的一些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已表现出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电视工作者还在继续延用其他媒体(报纸或广播)的线性的思维模式,缺乏自己的思维个性。电视只有用电视的思维才能使电视更具有电视化。电视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场性思维。 首先,电视的特性决定了电视的场性思维。电视传播信息的渠道有两个,即视觉和听觉。电视通过视听两个渠道,将形象、现场和过程直接通过运动的彩色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既看到形象、现场的状况和过程的发展,又听到场景中的一切声音。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的过程。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独特的传播手段。电视是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的媒介,多种传播手段中又有多种表现因素,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欲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取得较高的收视率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都必须具备独有的媒体特质,这种特质是一种让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力,即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媒体可以凭借这种独特的竞争力谋求生存与发展,并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所谓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从“刚力”和“柔力”两个方面来理解“,刚力”是用来支撑电视媒体生产、制作、播出电视节目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有形资产,而“柔力”主要指电视媒体的制度文化、品牌影响、人才素养等无形资产。因此,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刚力”和“柔力”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刚柔并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柔力”方面。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体日益市场化,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电视媒体人的地位和形象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市场对电视媒体人的要求,市场需要一个全新的职业化的电视媒体人形象。这个形象不但要承担着主流媒体的权威、得到观众的信服和认同感,也要承担媒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符军 《声屏世界》2016,(8):62-64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如何在媒体产业急剧变革的浪潮中创新突围,是电视行业在未来战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媒体的崛起导致电视陷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媒体的一些领域即使电视媒体进入了却难有起色,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电视应转换发展思路,在接受新媒体的同时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定位自己,审慎地选择进入领域。  相似文献   

6.
“电视经济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把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提供给观众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故事情节”,是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报道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其目的是扩展文学视角,凸显电视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增强传播效果。要增强电视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关键是要实施新闻表现形式的“结构调整”战略。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剥离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融合时代轻易对传统媒体进行简单判断,是值得警惕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依然保持一定的活力,这种活力当前主要体现在:在电视内容方面,多元终端呈现的,依然多是电视的内容;在电视台方面,进行组织重构的电视台可以依然保持活力;在电视人才方面,高端大制作依然需要专业化、高水准的电视业者;在电视收益方面,品牌电视媒体和现象级节目,依然享有高额商业回报.未来,传媒格局可能呈现出一种新旧媒体混合、兼容而共生的状态;而若要持续保持电视的活力,必然需要传统电视媒体破除“惯性思维”,饱具创新与“再创业”的意识,不把与新媒体的融合只看做传统电视媒体的“脱困”手段之一,而更应以全新的理念看待传媒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少年儿童成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不再是新鲜的名词,电视已成为“儿童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重视电视传媒在儿童受知过程中的作用,依靠传媒科技,最大限度降低电视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引起电视传媒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要想占据未来的竞争制高点,就要走出“电视到电视”的固化思维,充分利用好系统内外、国内外和各种媒体之间的资源,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多点支撑,多渠道锁住受众。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1.
一、在“量”和“质”上保证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突出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照片时效、质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受到传统版面思维定势的束缚,图片在时事版面上只起装饰和美化版面的作用,只起着填空补缺的作用,人们甚至担心照片用多了,用大了会挤占文字新闻,影响信息量。如果说这种担心在过去报纸作为主要媒体时代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电视、网络多种媒体竞争的态势下,在讲时效、讲冲击力的今天就必须打破这种束缚,必须要让图片在版面上唱主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电视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电视媒体进入了一个新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受众消费电视的心理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电视栏目创新的时候对受众的收视习惯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正是这样,“草根性”、“中产阶级性”、“公民性”等宏观语汇已经不能与它的深刻变迁相符合.本文简单分析受众收视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并阐述这种变迁与栏目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打开电视,人生的很多时间都耗费在电视这种媒体上了,但的确是电视让人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为人们带来了娱乐和欢笑。时至今日,人们能感受到伴随着经济强劲的发展趋势,电视传媒业也迎来了一股来势凶猛的娱乐化浪潮:“超女”的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相似文献   

14.
电视讲坛节目以其特有的方式,借助于电视媒体把传统古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精英文化”同“大众文化”的距离。它的出现必定要促使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界定。围绕电视讲坛节目出现的一系列争议和批判,正反映了广大受众选择的多样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文化市场的这种分化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赵楠 《视听界》2012,(2):111-112
如何让时政报道出新出彩,既权威又好看,是困扰地方电视媒体的一大难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及时地向公众传递出党和政府的最新决策和声音,让公众第一时间知晓和了解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关全局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浅谈广播语言的想象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通过有声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它具有稍纵即逝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弱点,但从有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来说,却又具有“以声取胜、以情感人”、激发听众思维、给听众以极大想象空间的优势。因此,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研究如何增强广播语言的想象魅力,  相似文献   

17.
刘敬源 《新闻窗》2011,(2):71-72
从去年9月起,贵州电视台开始在其时政新闻栏目《贵州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本台短评”,把人们通常认为是报纸媒体所“专属”和“擅长”的新闻评论重新引入了电视新闻报道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媒体的观点。虽然电视评论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是这种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电视传播特点”的,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8.
孟旭舒 《新闻通讯》2010,(11):28-30
今天,“按媒体划分,媒体语言可分为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①。虽然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小视,但就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覆盖范围以及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上看,电视媒体才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渗透最全面的重要媒体。当代,电视媒体语言对社会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其它媒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陈萍 《新闻传播》2010,(7):35-35
近年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融媒”或是“通媒”这样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国外传播学界用“Media convergence”来命名这种潮流现象.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本文主要阐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一度以其特有的魅力与内容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媒体不断被研发推广,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快速普及,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新闻急需找到自己新的生存模式。如何创新成为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重要命题,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策划创新、编排创新和科技创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以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