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萧红《商市街》是回忆性题材,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创作的,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心境有关。作品表现的情绪显示了作家家庭情感的危机,是萧红对自我的审视,也是与萧军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萧红小说对传统文体模式形成冲击。其作品多用情理线索结构,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一直评价不高。本文从创作主体入手,分析了作者创作这税长篇小说的缘由、动因,并对小说文本作了一番还原式的分析,从而认为是一部情绪模式小说。即作者是以自己的思乡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转迹,作为小说的线索或结构框架。作品中的景、物、人、事,也只是作为作者某种情绪的对应物或替代物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文体,是个性化的文本,是作家内在的语言存在和表现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成熟的“文体家”。传达一种抒情性主导功能,是“萧红体”最重要的特征。一种悲凉蕴藉的情感构成萧红作品叙述的抒情基调,使貌似松散的外在结构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感,以此为叙述方式的聚焦点,叙述的自由语体、叙述的题材选择、叙述的限制视角、叙述的情节结构和叙述的情调模式等五个方面互相关联,营造出萧红“散文诗式”小说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也铸就了“萧红体”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于萧红作品的重视,关于萧红的传记也多了起来,2010后新出现的萧红的传记就有近十种,《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是其中一本较有特色的力作。这本传记恰当处理了文学与学术关系,实现了传记的可读性与严谨性的平衡,较好地把萧红的作品与其人生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对萧红作品特点的精准把握,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7.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涛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进,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农民们从自然生死场上“动物般”的生和死,到民族生死场上“生”之意识的觉醒,从而向“人”的更全面解放迈进了一步。作者在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描绘中,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小说以“印象式”素描,抒情化的语言,自然朴素的形式追求,强化了作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杰作,由于作者独物垢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部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抒情化的艺术体式和寂寞,感伤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廖小华 《文教资料》2009,(15):22-25
<呼兰河传>是二十世纪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作品.作品的语言随作者内在的心理情绪而自然流动,表现出依据题旨情境,适度调用各种修辞手段传情达意的修辞特性:词语选用上的通俗性、丰富性;偏离常规的个人化表达;形态各异的辞格妙用.其语言运用的修辞特性值得探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体特点出发对萧红的抒情语体作了分析,认为:萧红的抒情语体非常重视利用语音来传达情感,在选词构句方面经常偏离语法规范并且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讽等修辞手段来强化情感的表达。这种抒情语体的形成与萧红的个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群体,被弱视的女性以及积贫积弱的民族的生存处境,在某种程序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与其作品中的被弱视人物,是可以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即表现出作者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满怀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寂寞心态在其创作中表现相当明显。其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萧红自身处于女性生存悖论之下内心所潜藏的文化心理症结。具体表现在:他者地位的无意识认同与自发自觉的自我求证之间的对立冲突;现实时空的远离与精神灵魂的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无奈;生存的寂寞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对立冲突、两难共存。萧红正是在这一文化心理症结影响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寂寞。  相似文献   

14.
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萧红的短篇小说经典《牛车上》的解读,层层剖析与透视萧红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生命意识:人生和生命既充满着广漠的悲哀,让人深感萧索与厌倦;同时又洋溢着欢欣和喜悦,让人如此深切的爱着。萧红这种在现实的废墟上构筑生命“伊甸”的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的追寻就体现出了萧红的深刻,萧红的人生和小说也因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爱的永远憧憬和追求--关于萧红的一段情感遭际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献材料的爬梳与辨正,通过本的细读与分析,梳理一段萧红与萧军结合之前的、至今仍扑朔迷离、鲜为人知的恋爱经历,分析萧红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考证出究竟是谁始乱终弃了年轻无助的萧红,探究萧红在这段经历中所遭受的心灵创伤及其形成的性格裂隙,从一个侧面透视中国现代妇女自我解放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7.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8.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时"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对"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