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绪论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2 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2)“文革十年”时期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  相似文献   

2.
主要内容:建国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历史分期:史学界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综观半个多世纪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文革”前 (1949—1966) ,约17年 ;第二阶段从“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到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 (1977—1999) ,约21年 ;第三阶段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 ,至今尚在发展中。现分述如下 :1.第一阶段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经济有待恢复 ,国家有待建设 ,各行各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 ;国际形势十分严峻 …  相似文献   

4.
绪论 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 3)新时期(1976—)。  相似文献   

5.
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 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年);3)新时期(1976—)。  相似文献   

6.
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年);3)新时期(1976—)。2 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2)“文革十年”时期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期;3)新时期是当代文学全面复苏、空前发展的时期。3 五十年代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颂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 3.新时期(1976— );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8.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山西作为“文革”的重灾区,经济建设在这10年中曾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今天,我们回顾和分析“文革”时期山西经济建设复杂的历史,总结教训,对于防止这种灾难的重演,推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十分有益的。  “文革”时期山西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文革”10年山西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正常,时起时落,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6年5月至1969年12月),国民经济发展呈良好的势头,因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6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建…  相似文献   

9.
绪论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题材,在人物塑造上,英雄人物在文学作品占有首要地位;在风格上,显然出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时空框架]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德育的实践及其演化过程。审视这一特殊时期的学校德育,总结其中的错误教训,为今日学校德育改革提供鉴戒,避免重蹈覆辙,是有必要的。 一、“文革”中教育革命对德育实践的影响 既然被认定是“文化大革命”即“大革”文化的“命”,教育战线既然被认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长期统治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文革”的突破口,1966年8月7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课程改革,是从制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汉语文教学大纲》)开始的,迄今历时三十多年,其间几易其稿,几易其名,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10月~1987年6月),座谈研讨、组织编写、制订试行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国家没有制订全国统一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各民族地区是自行其是的。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而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无为县中小学师资队伍已面临着“断层”。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五、六十年代毕业工作的教师已经或将陆续退休,且有一部分知识老化;二是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进入的教师队伍的“工农兵”大学生,数量少,基础也相对薄弱;三是一部分合格教师外流;四是招生制度恢复以来,分配的青年教师已占半数,但教学实践短,缺乏教学经验,导致  相似文献   

14.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57~1966年十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和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时,各引用了一幅示意图,即《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图示中都标有“成昆铁路”,而教材对两幅示意图中的成昆铁路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因此,许多学生常有疑问:成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教育,从大的方面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66年,被称为资产阶级统治教育的17年;第二阶段是1966年-1976年,“文革”10年;第三阶段是1978年一现在,改革开放的31年,之间还有1977年,算是一个过渡年。我省的高等教育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将前两个阶段合并叙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高中招生制度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65年,单独与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徘徊与初建期;1966—1976年,革命与推荐的招生考试制度的中断期;1977年以来,科学与公平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与改革期。今后高中招生制度要以学术标准为主导,遵循科学、民主、公平的原则,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变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其发展过程分为了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年) 从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十年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辽宁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高等教育事业也遭到空前破坏和严重损失,学校被撤销、合并、搬迁,教师被调出和下放,学生停课,六年停止招收新生。 (一)大专院校撤并、搬迁、下放农村  相似文献   

19.
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选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原-周-分”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49~1965年);基础理论知识被极大削弱阶段(1966~1976年);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77~1990年代前期);以“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现在)。从基础理论知识所经历的这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知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基础教育俄语教材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 9至 1966年 )的特点是 :从多本教材到统一教材 ;教学方法 :引进——模仿 ;指导思想 :侧重阅读 ;教材内容 :突出政治。第二阶段 (1966至 1976年 )的特点是 :受极 :左”思想的影响 ,教材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第三阶段 (1976年至今 )的特点是 :拨乱反正后 ,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1988年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俄语教材注意吸收外语教学的研究成果 ,将俄语教材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 ,随着形势和各种条件的不断变化 ,这套教材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问题是 :教材类型的单一造成不少弊病 ,重客体文化轻主体文化等。针对这些问题 ,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如进行多元化的教材设计 ,改革教材结构和内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