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祖亮 《班主任》2004,(12):14-15
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做好,学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和道德品质,将来就可能难于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学生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双向性”的心理特点,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可能向消极方面转化,形成不良的道德倾向。而在这时期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及其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和广大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或倾向。比如,在我国现阶段,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学校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通过"抓小事、抓平常、抓实事"示范、引导和鼓励学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效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品位;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宋秉儒 《甘肃教育》2008,(13):31-31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但这些素质和品质的形成又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如法律方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等。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下面笔者谈谈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6,(20):224-225
不少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甚至有些出现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些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提供优质教育。通过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素质教育之首,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终身课题。  相似文献   

9.
侯蕾 《教育论坛》2005,(2):28-29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的摇篮。她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因素中,教师的影响是核心。因此,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彭细积 《教育导刊》2001,(20):37-38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良好的品德不会自然而然形成,需要培养.道德教育只有被学生接受、认同并转化成他们的品质,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才算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道德品质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学校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在此,就中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4.
邰祥林 《成才之路》2011,(14):62-62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良好品质是可以养成的。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教学融洽,也能使学生受用一生。良好品质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包括正确的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流、为人处世等习惯。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气质,是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的统一体,折射出整个学校的精神价值。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从1998年起,我校以棋为载体,开设棋类课程,开展三棋教学(国际象棋、围棋和中国象棋),探索学校开展棋类教学的有效途径,处理好学校棋类活动与文化课教学的关系,使其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班集体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联系社会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还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学校对学生实施管理都离不开班级组织,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强调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一个人的养成教育是需要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结果的,大量的史实证明养成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品德,又叫德行,通常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从我国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不良品德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探讨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得出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包含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是将社会思想转化为学生有道德、有意识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适当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