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景 《科教文汇》2010,(2):50-50,61
本文在介绍反讽定义及分类的基础上,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一小时的故事》和《黛西莱的婴儿》中的反讽艺术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反讽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凯特·肖班短篇小说的艺术性,而且借助于这一手法,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引起了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介绍反讽定义及分类的基础上,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一小时的故事》和《黛西莱的婴儿》中的反讽艺术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反讽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凯特·肖班短篇小说的艺术性,而且借助于这一手法,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引起了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姜欣  薄淑艳 《科教文汇》2011,(22):93-93,113
讽刺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凭借对叙述技巧的精妙运用,将反讽技巧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反讽在各个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王爱素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60-160,150
卡尔·桑德堡有"人民诗人"的美誉,他在战争诗歌的创作中利用反讽的言语相悖的艺术效果巧妙地揭示诗歌的深刻内涵,表达强烈的感情。本文从反讽的获得、反讽的特征、反讽的存在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揭示诗歌的反讽在诗歌主题表现和内涵挖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伟云 《科教文汇》2009,(30):262-262
在《官官的补品》中,作者吴组缃把叙述职能这个特权交给了负面人物官官,让他从第一人称主人公立场做出叙述,有意识的叙事选择暴露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并与读者固有的价值体系发生冲突,由此辨识出的背后的隐含作者,与之形成了独特的双重奏叙述效果,体现了作品反讽的审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曾阳  刘金先 《科教文汇》2010,(26):65-66
英美"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曾说:"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1]简言之,反讽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言非所指。反讽作为一种具有张力的语言技巧,曾得到古今中外众多作家的青睐,毕飞宇也不例外。反讽性语言在毕飞宇的小说中广泛地存在着,它依托作家的反思质疑精神而产生,为实现毕飞宇"轻盈而凝重"的小说理想而服务。下面以毕飞宇1998年以后的作品为例,进一步探析其小说中反讽性语言的基本类型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菡  徐丛丛 《科教文汇》2009,(33):260-260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以“躲猫猫”为例分析反讽现象。由于其普遍适用性,关联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有趣或有争议的语言现象,反讽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官场的反讽表达--试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小说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创作现象,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讽是其此类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就其作品的反讽叙事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官场小说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创作现象,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讽是其此类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就其作品的反讽叙事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反讽作为一种隐性而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社交评论中被广泛使用,正确识别用户的反讽情感对于网络平台和服务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多模态反讽识别模型,以在线旅游评论为例,运用深度学习模型分别提取文本、表情符号和图片的特征向量,通过不同的特征融合方式进行反讽识别。[结果/结论]通过与单模态反讽识别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发现文章提出的多模态旅游评论反讽识别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上的结果更优,验证了多模态模型比单模态模型反讽识别效果更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反讽"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本文作者试图在语言哲学的视角下,以质量准则、礼貌性和真诚性为基本参数,对日常言语行为中的"反讽"话语加以分析,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反讽"话语中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凯瑟琳女皇》的人物对话和描写解读萧伯纳的讽刺和幽默,讨论反讽在塑造类属化人物和社会批判方面担当的重要作用。反讽修辞是萧伯纳塑造类属化人物、实现其社会批判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正是他尖锐泼辣、机智诙谐的语言突出了类属化的人物特征,同时诉说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反讽言语可以用来表达批评、否定等负面含义,表达期望、惊讶、赞美等情绪,还可以产生幽默效果。研究证明,一种叫做认知偏差作用模式的认知机制产生的对立效应能够对反讽话语主要语用功能(指责,幽默,惊讶,期望,赞美)的语用效力产生预测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认知模式下的对立效应与反讽言语其他语用功能---面子维护功能的表现力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初崛起的新的文艺理论。它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重视对作品文本的批评,是文本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兰色姆认为玄学派诗歌最能反映新批评的特点。拟利用悖论、反讽等新批评的操作方法来解读约翰.多恩的代表诗作《别离辞.莫悲伤》。  相似文献   

15.
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悬念,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王春 《科教文汇》2009,(28):254-254,278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但是余华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却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叙述冷酷无情,对于残暴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度渲染。《活着》却不同,虽然以不断的“死亡”反讽“活着”,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部,但由于作者叙述策略的改变,叙述语言从极度冷酷变为平静,叙述角度从第三者的冷眼旁观变为第一人称的忧伤和温和,使得这部小说沉郁、悲痛而坚定。  相似文献   

17.
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悬念,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谭泽媛 《科教文汇》2008,(16):160-161
纵观中国小说史,关注官场的创作由来已久,在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以及现代化的成功与失败的时代,“官场小说”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和民众意愿,这也必然成为官场小说迅速滋生的社会氛围。在新时期“官场小说”中,王跃文的作品独树一帜。他运用娴熟的反讽的艺术手法,还原与解构了庄严、神圣的官场生活,揭示了官员们庸碌的世俗化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19.
在《患难之交》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冷酷的绅士形象,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相似文献   

20.
罗绮伦 《科教文汇》2007,(10Z):182-182,184
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悬念,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