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在这次APEC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亚太梦想"——构建亚太共同体。这个"亚太梦想",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印证了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的真实性。一、发展大国关系,实现权力平衡亚太地区包含了经济发展世界排名前三名的国家:美国、中国和日本;包含了对亚太地区甚至对全球  相似文献   

3.
罗颖 《教学与研究》2014,(3):111-112
正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迅速上升,正成为引领新一轮国际体系调整的重点区域。2013年亚太经济政治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美国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持续稳步和平崛起,日本政治风向加速右转,朝韩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域内外不少国家内政外交的调整,使围绕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各种形势趋于复杂,不确定性放大。2013年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对外  相似文献   

4.
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推进,缅甸的对外关系将从单一的依靠中国政策而转向大国平衡政策,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分析缅日政治军事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特别是缅甸从日本获得的经济援助,从中找出其特点,以供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对缅甸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东盟等四个主要亚太行为体分别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认为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崛起总体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没有国家选择制衡或者遏制中国,它们普遍的政策取向是在平衡防范中国崛起可能风险的同时,搭便车享受中国崛起的机遇.其主要因为与亚太各主要行为体自身的外交战略与区域合作理念、中国崛起本身对其切身利益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良性互动背景下美国选择对华以合作为主的路线密切相关.对此,中国应在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谋求和平发展与构筑和谐世界这"三和战略"的整体构思下,继续探索实现和平崛起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时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实施重返亚太战略。越南作为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近年来加强了与昔日的敌人美国的外交关系,美国和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制衡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诸多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双边关系迅速升温。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前十年,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军事反恐,重心在中东。但是"反恐战争"的目标并未实现,伊斯兰世界更为极端的势力却乘机崛起。同时美国经济依旧疲软,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力"也在下降。同期的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带动下却高速发展,使得二战后形成的亚太格局发生"失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重点是"制衡"中国。这是冷战后美国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国际政治环境和发展。美国的战略调整激化了该地区固有的矛盾,离散了区域合作,也使竞争与依赖并存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及动因,分析"再平衡"战略布局及其局限,评估"再平衡"战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9.
尼克松上台后,主动寻求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经过中美双方的不懈努力,尼克松于1972年成功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名载史册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积极谋求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美关系、亚太局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一重大事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尼克松上台之际,美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苏联实力迅速增加,并且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西欧诸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迅猛,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独立性日益增强。在外交政策、关税、贸易限额方面,西欧和日本…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国土上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部分主力,而且还在1942年春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转战中、缅、印三国与英美盟军协同对日作战,历时四年。中国远征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由于各种特殊复杂因素的作用,中国远征军未能完成预期的保卫缅甸的使命。但中国军队在缅甸的英勇作战,提高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对亚太战场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对中国大陆战场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相似文献   

11.
凯恩斯 《留学生》2013,(3):26-26
近期,《环球时报》记者报道了东南亚眼中的日本,认为缅甸、越南和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对现代日本人不乏好感。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都曾遭到日本的侵略。当今中国荧屏上映很多抗日片。而在缅甸、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很少有涉及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曾对越南发动过侵略战争,并对越南实施了近4年半的占领,但现在日本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还不错”。  相似文献   

12.
缅甸新政府民主化进程中,缅甸法令法规受诸多因素影响易于变动,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策略减少对中国依赖等现实的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新的"瓶颈",缅甸国内各利益相关方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不一。分析他们各异的政治立场,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国外关于中国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众多的研究中,日本学界关于中国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但是关于日本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研究的命名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通过从古至今日本对中国研究的演变的分析,可以将日本的中国研究以明治维新为分水岭,分别命名为"汉学"和"中国学"。  相似文献   

14.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时期推行的美国亚太战略。其关键点不仅在于战略重心的转移,而且在于要平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东亚的推行,不仅使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断升级,同时也对我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提出重返亚洲战略。印度面对亚洲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其外交中的对华因素加大。印度与日本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诸多问题上一拍即合,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印度在变动的世界舞台上努力实现其世界强国之梦。然而,我们对印日关系的迅速升温还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以来,美国推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中国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持负面因素,官方的表态谨慎,学界和民间以批评为主。作为与美国和中国关系都十分友好、紧密的国家,泰国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态度是复杂的,其基本立场是将国内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平衡大国之间的关系。但一旦中美发生摩擦和冲突,泰国则面临着在中美之间占队的困境。美国重返亚太给不断发展的中泰关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在搞好对美外交、逐步化解"再平衡"的不利影响的同时,高度重视中泰关系,并以中泰关系为抓手,着力打造新形势下的中国与东盟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继续创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极世界的兴起与转型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对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学术界相继出现"一超多强""三维格局""后冷战时代"及"后后冷战时代"的观点。冷战后的美国为寻求世界霸主地位而提出了强权政治,它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拉拢日本、菲律宾以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史为鉴,关注世界各国学者的不同观点,结合现今国际时政,分析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深刻体会和平与发展才是未来世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立主义是缅甸外交政策的基石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缅甸新军人政权必将继续奉行以中国为依托、该区域内大国平衡的中立主义外交无论将来是哪一个政党或哪一种形式上台的政府执掌国家政权,其外交政策也可能是继续大国平衡的中立主义外交,因为缅甸外交政策中的中立主义观念对未来政治家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尤其是中立主义的理念嵌入缅甸对外政策的制度中时,只要缅甸继续奉行中立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中缅关系将不大可能出现重大的倒退。  相似文献   

19.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和由此引起的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这是列宁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战后迄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45—1975年是从美国独霸到以美国为主体的美、日、欧三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时期。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于压倒优势的地位。但从50年代开始,日本和西欧国家迅速崛起。特别是日本,增长更为迅速。在1953—1973年期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8%,比美国的3.5%要快两倍左右,比联邦德国和法国则快一倍左右。到60年代后期,日本  相似文献   

20.
10月22日,佳能公司领导和来自缅甸、日本等地的20余名志愿者来到北京三里屯小学开展"佳能影像之桥"国际摄影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桥本等通过图片从日本的文字、四季景色、节日等方面介绍日本文化,来自缅甸的志愿者杨莲蒂从缅甸的服饰、节日、食物、名胜古迹等介绍缅甸的文化,主持人最后介绍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摄影交流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分组对日本新鹤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