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诗中的商妇诗在浩繁的唐诗海洋中虽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整个诗歌的流变过程中却很值得关注,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唐代商妇诗与唐以前的诗歌相比都有了较大突破。对商妇诗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可以考察唐代商妇诗的总体面貌及其内在的原因,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唐代世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
袁虹 《黑河学院学报》2023,(10):133-135+152
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表达载体,是了解唐代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唐诗中女性形象一直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唐诗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审美是唐代诗词作品中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不同类别女性审美的描述,可以展示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活动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变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影响。如白居易、李白等,其创作的作品都有反映当时的女性审美文化。这种女性审美文化,对于后世女性审美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延客与惑君——兼谈唐诗中胡姬的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姬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文学形象。文章认为,唐代诗人塑造的胡姬形象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生活在市井之中的酒家胡;另一类则是宫廷或官贵人家的歌舞伎。前者在唐诗中的形象正面积极,是大唐盛世繁华的象征;后者则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背负了惑君的罪名。但是,唐人对安史之乱的反应是多方面的,这种复杂性同时也影响到了时人对胡姬的评判。  相似文献   

4.
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是唐代妇女实际生活的写照,本文拟选择贫妇、商妇、后妃宫女、征妇等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形象进行阐释,从社会政治及经济背景角度分析唐诗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深化我们对唐代女性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唐诗气象是指贯穿唐代诗歌的时代风貌和美学品质,显著特征是“雄壮浑厚”。唐诗气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经历了初唐之起始、盛唐之正宗、中唐大历之接武、贞元之流变、乃至晚唐之遗响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镜”意象展现出多元化象征意义。除了承袭“镜”的各种传统意象,在璀璨耀眼的唐诗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镜”的情感意象,而其情感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唐代女性对美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闺怨情思,二是男性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不满的感时咏怀。唐诗中“镜”意象所象征的情感追求,一方面反映出镜子对于诗人生活状况及其内心敏感细腻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诗中大量的“镜”意象也折射出唐代的经济与文化盛况。  相似文献   

7.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8.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是一部以唐诗为主而旁及散文、传奇和词的文体研究的专著。该书把握核心命题,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方面展开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通识与专精的很好融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眼光,同时对唐诗与其他文体之间复杂的文学现象充分具备了解之同情,是唐代文学本位研究的一大推进,对于今后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缺陷,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扭转之效。  相似文献   

9.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游侠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有的风格和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得喜爱和重视。研究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的社会历史,而且对于研究唐诗的流变、风格的形成以及时代精神,文人心态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嫦娥”典故,这种文学现象表明嫦娥传说业已深入文人文学的创作。唐代诗人在用“嫦娥”之典抒发己怀的时,又在诗歌中丰富了嫦娥形象。唐诗中的嫦娥形象大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孤独、清冷、娇美、轻盈。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在对唐诗四期作出评论的同时 ,揭示出唐诗格调流变的轨迹 ,特别对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格调”论的立场使沈氏对唐诗流变的审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同时也导致他对中晚唐诗的评价有失偏颇。作为唐诗研究的重要一家 ,他的观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一个音乐盛行的时代,唐诗对当时各种精妙的音乐作了大量出色描写。本文以借鉴唐诗创作法式为旨归,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切入,以涉及音乐的唐诗名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唐诗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人手,分别从商贾之乐、商贾之苦、商贾之爱三个方面论述了唐诗中受批判的商贾形象、受同情的商贾形象以及重利轻离的商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表现意图的未完结化。其中“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以西洋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以及“人称”等角度为出发点,提出唐代乐府诗中存在的“客体化”以及“第三人称化”的特征。此观点不仅对唐代乐府诗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对唐诗英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代咏物诗中的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蝉在唐代咏物诗里是个极有趣的主题,初盛唐诗人对它关心甚少,中晚唐诗人对它宠爱有加。这一现象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于:它表明了审美理想与时代心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诗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留下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余首诗歌,大多数诗人与酒产生了不解之缘,唐代诗酒文化达到了千古难及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诗中自然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品读唐朝诗歌不能离开酒,了解唐诗中酒文化的内涵,对于了解唐诗将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酷爱唐诗、唐文,从唐代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使他的思想锦上添花,更富有魅力。他一生从未离开过唐诗,不但读、诵、吟、赏,而且还亲自批阅评论,时有独到见解;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唐代文学典故和词汇;他的文风也深受唐代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姬是指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域民族的女性。唐诗中的胡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异域女性的风貌,但作为异域文化形象,她们往往是作家基于自身文化立场塑造而成的文化"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