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伍尔夫的作品几乎都涉及到伦敦这座城市,其呈现出来的伦敦文化符号我们可以从上流社会生活缩影、现代都市、建筑地标等方面进行解读。伍尔夫作品中伦敦文化符号的呈现,缘于她的伦敦想象,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伍尔夫的作品有着更为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界的强烈反响。《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莉丽是该作品中一个很重要角色,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十年期间莉丽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意识的变化,塑造了这位有独特性格双性同体的女画家,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和谐合作理想状态的憧憬,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1928年,正值创作巅峰期的伍尔夫出版了一本诙谐戏谑的传记文学作品《奥兰多》,从动笔开始到出版只有一年时间,可以说是伍尔夫创作应该算得上是其别具一格的作品。她曾说这本书的写作于她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满奇趣的"冒险"(escapade),而这次一冒险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十七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跨越四百年。本文认为作品中奥兰多的塑造具有重叠的影像,而这里的重叠不仅仅是伍尔夫和维塔身份的交织,更是英国现代女性小说虚构书写与十七世纪女性自传纪实书写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文将伍尔夫的传记小说《奥兰多》切入,回溯小说横跨的四百年历史,连接维塔和她的女祖先克利福德夫人,形成文本与历史的的对照和结合,勾勒出女性在历史书写中的轮廓。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她诗人的气质在小说创作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诗意是贯穿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创作的核心,她是一位用诗的手法来描写小说的独特的作家。因此,她的作品中蕴含着诗意的美感,使读者更加喜欢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孙丹 《林区教学》2010,(4):11-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其作品中多以女性形象为主,通过叙事等手段反映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将伍尔夫的代表作与中国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及作品进行对比,找到了二者在女性意识上的相似体现。这种关联一方面来源于中西方女性相似的生存境遇,更重要的是伍尔夫作为著名作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先驱对中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奠基之作,本文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观,后印象主义绘画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人们异化感的体现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伍尔夫小说的特点,来说明这两篇小说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意识流作品。在该作品中,伍尔夫进行了小说技巧的创新。她熟练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从心灵意识片断把握人物的总体内心世界,同时将作者个人的意识和所塑造的人物心理相结合。在角色创造中,作者将人物角色背景进行清洗,通过角色的内心意识来塑造人物。同时,伍尔夫对作品进行了非个人化的叙述,把原本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凸显地丰满,进而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李君英 《文教资料》2008,(26):25-26
通过透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死亡意识和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伍尔夫在作品中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通过笔下人物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时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汉译与接受史上,"京派"作家拥有无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精神领袖伍尔夫的现代主义美学和意识流小说的仰慕,是其审美主义旨趣和推进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自觉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伍尔夫作品的汉译作出贡献的"京派"成员主要有叶公超和卞之琳,萧乾的伍尔夫研究则具体而微地映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在特定语境制约下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运用意识流叙事技巧的力作之一,更是向读者展示她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之一。文章从空间政治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伍尔夫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空间,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认为女性生活在一个由男权话语、权力结合而形成的层层网络的真实空间中,其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外界空间的排挤和渗透,致使女性思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轨迹发展,只能在和外部空间不断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伍尔夫是与体现其与传统小说分离主张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义和人物流动的内心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主导意象重复意象,逆变意象和随伴意象的建构,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探求伍尔夫通过象征给读者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弓超 《考试周刊》2012,(7):26-27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伍尔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幕间》表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特征。作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研究《幕间》,阐述了历史与文本、历史与作者的关系。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历史是文本的一种,历史与文本间的交流是丰富而频繁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历史只是各种权力和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叙述。《幕间》既是小说又是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形态。伍尔夫通过重新建构历史确立了作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死亡几乎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每一部小说的主题,她的小说中往往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感伤,当然也有对生与死的思考。道家哲学中"出生入死"、"方死方生"的生死观,与伍尔夫的死亡思考有着共通之处。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死而不亡,他们的肉体已经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的存在着,而且改变了活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在亡者的精神存在中达到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评论界对她的关注持续不衰。《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伍尔夫意识流手法的代表作,作品清晰的表现了人类的主观情感世界。在伍尔夫看来,男权社会中强大的男性主义氛围让女性身上的自我意识逐渐消失,女性的价值标准在男性价值标准的影响下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异化;同时伍尔夫从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方面对女性写作空间的构建进行了思考与论述。本文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为研究方向,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本文试图通过把伍尔夫生活背景资料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对<到灯塔去>作理解性的文本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伍尔夫的翻译与研究,由于纯粹艺术兴味的驱动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而陷入停滞。到了中西文学交流再度接续的新时期,伍尔夫汉译与研究,在中国文坛第二次现代主义热潮和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带动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伍尔夫的多元身份与文化意义也获得挖掘与阐释。本文结合时代变迁、政治干预和文化语境,将伍尔夫汉译与研究状况分为"民国时期"、"建国后到新时期之前"和"新时期以来到新世纪"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概述了其阶段性特征,反思了中国伍尔夫翻译与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多丽丝·莱辛是两位杰出的英国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女性文学先驱,而莱辛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女性文学大家,被公认为是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国内已有许多著作对二人的女性主义观点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二人的女性主义观点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却十分少见。实际上,两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些许差异性。本文结合两位作家的作品,对她们的女性主义观点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母亲朱莉亚有一种复杂情愫,而这种复杂情愫在其作品中时有体现。本文通过从伍尔夫出生的父权制家庭背景切入,结合其小说《到灯塔去》,试着阐明伍尔夫对母亲的那份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20.
《海浪》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极大地影响了她的艺术探索与人性追求。在小说中,伍尔夫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意识流,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文章还对意识流进行了探讨。全书分成九个部分,由六个没有姓氏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小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无序的世界,混沌的现实,扭曲的关系,信仰的破碎和自我的丢失。小说最后表达了强烈渴望自我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