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钢琴史上的一支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曲式结构以及“民族性”矗立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丰碑中。本文将以它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结构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2.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是以抗日战争年代的《黄河大合唱》为原型进行改编而成的,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还呈现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国钢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本文就对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艺术魅力进行解析,以望对这部不朽之作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于1969年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表现手法上,运用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以标题性组织的形式写成;曲式结构上,融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  相似文献   

4.
钢琴协奏曲《黄河》从创作演出到现在,已经历20多年的岁月,如今回顾它的创作,写出始末,能够引发许多感慨。把《黄河大合唱》放在钢琴上面演奏,是江青提出的。“文革”初期、江青在某次讲话中提到为什么不能用钢琴来演奏《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以及京剧。当时,钢琴属于“封”“资”“修”已经被打倒了,弹钢琴的人没有事干。我那时还是学生,一心想可别让我当农民,干农活我受不了。殷承宗事业心较强,他最早搞起钢琴伴唱《红灯记】(叫伴唱而不是叫伴奏),成了并  相似文献   

5.
《黄河》创作组将根据冼星海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文章从钢琴与乐队演出形式的完美组合,充分肯定了演奏形式的变化所带给听众的不同音乐体验,从音乐自身的结构特征的美及钢琴织体的绝妙运用方面,详细地论述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完美的形式对音乐深刻内涵的表达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尤其是钢琴与管弦乐队的结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一演奏形式,很好的借鉴了西洋音乐的协奏手法,拓展了音乐表现空间与诠释手法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泱泱大国。无论是从文化背景,还是历史背景角度出发,中国都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诞生在动荡时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见证了抗战时期人民的勇敢与强敌当前的爱国情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杰作。《黄河》打破了传统的协奏曲模式,成功的将中西文化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反映了西洋古典时期协奏曲的手法,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作品的创作时期,作品的创作者,都造就了《黄河》非同凡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激昂的斗志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前进。这首声乐作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幸福美好的今天,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鼓舞着人心,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功能。《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声乐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音乐特征,塑造了多元的音乐形象,在演唱的二度艺术创作中也充分彰显了红色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9.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延安文艺创作群体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合唱套曲,无论是音乐艺术本身,还是其文化内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从套曲形式、音乐曲调、歌词意境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黄河大合唱》具有"西为中用"、"曲调的民族性"、"抗战、爱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课型:欣赏课年级:六年级教学内容: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教材选自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材分析:《黄河颂》是六年级上册教材的一首器乐作品,选自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二乐章。由主奏乐器钢琴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乐曲充满宏伟、豪放和深沉的激情,主题壮阔而热情,内在而深切,叙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婉转。作品发挥了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音乐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每个音符都澎湃着民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完美融合,也是中国钢琴音乐集体创作的成功范例,它的创作过程反映了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的经典声乐作品之一,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多元的音乐形象彰显了红色歌曲不可比拟的魅力。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国家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本文笔者首先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学特征出发,分别从音乐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民族色彩等方面解析《黄河大合唱》浓郁的艺术特色,最后介绍男声独唱、女声合唱以及女声独唱在《黄河大合唱》中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着重介绍和分析了《黄河大合唱》歌词和音乐。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设计意图1、教学内容选择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黄河》钢琴协奏曲作为一首成功的钢琴改编作品,展现了我国钢琴作曲家的集体智慧。在四个经典的乐章中,不仅展现了兼容贯通的中西方音乐创作手法,而且鲜明的标题性色彩赋予了这部钢琴协奏曲更深刻的艺术内涵。因而,在下文的研究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艺帆 《考试周刊》2009,(12):39-41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体态动作过程.演奏者既要有各种各样的演奏技术,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黄河愤》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三乐章,也是整曲中音乐形式及音乐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乐章。本文从演奏者的角度对乐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演奏设计.以使演奏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和阐释,能够获得不同的评价,形成文本的不同意义。《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来自政治、学界和海外的不同力量从《黄河大合唱》文本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阐释,获得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层面意义,使其合法化并获得中心地位的过程。论文将对建构《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多种阐释力量进行考察,研究其经典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歌曲演唱要充分调动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出那个时代民族的苦难,人民的悲哀、痛苦,以及奋起抗争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革”时代产生的文艺作品,音乐只能是第二位从属性的东西。尽管如此,钢琴协奏曲《黄河》因为冼星海所提供的基础,仍不失是中国音乐中一部较突出的佳作。经过了10年的销声匿迹,近来它又在乐坛上大放异彩,——由众多钢琴家纷纷录制,形成了《黄河》历史上的版本全盛时期。现找出几个可资品评的版本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