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的史学编修成果之丰富,得力于修史机构较多,中央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的档案文件汇编工作,私人利用档案修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宋代利用档案修撰地方志以及对金石档案的研究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档案编研成果之丰富,得力于档案文件编研机构较多,中央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的档案文件汇编工作。宋代私人利用档案修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3.
行状的文体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演变。六朝至隋唐五代时期,人们认为它属于哀祭文章,其主要用途是为其他文体提供原始材料,文体地位明显低于传记。宋人则发现行状具有传记的特性,将其从哀祭类划归到传记类,其文体地位得到了提升。文体观念的流变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宋代出现史学化的传记观念、以行状修史被广泛接受、宋代史官群体多元化等方面的变化都影响到宋人对行状文体观念的变化。由于宋人将行状划归传记,导致宋代出现了将行状视为私修史书、私家传记,行状书写体例呈现传记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修史机构的建立、对当代史的纂修,还是在史书休裁的创新、史学领域的开拓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对后世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不言而喻,宋代史家同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封建史家和文人士大夫一样,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检诸历史,宋代史家在治史修史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方面的确是“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8.
论易代修史     
易代修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极富政治意涵的史学现象,而历代的“正史”修撰正是这种现象及其意涵的典型表现。它从班固断代为史开端,中经唐代官修正史的型塑,最后形成了易代修史的规制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三种趋向,即从私修走向官修、从个人修史走向集体修史、从追求“成一家之言”到突出皇权正统。易代修史除了存一代之史、正一代得失的旨趣之外,还注重为易代之际的文化秩序构建历史观念基础,从对治统和道统谱系的书写之中完成易代阐释,建立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总结以往治史经验,提出修史人才标准、修史原则和史学评论等几方面,论述了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陵之祸在修史主旨、修史决心、抒情性、选材、风格等方面对《史记》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的不幸,却使《史记》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11.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文运动对欧阳修史学的影响,迄今尚无专论,本文试作初步探索,聊补空缺,并求教于方家。忧患时事针砭现实鲁迅曾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唐人也还不算弱。”可是,经过唐末五代大动乱建立起来的宋代国势就远不如汉唐强大了。就实际意义而言,北宋从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周边的契丹、西夏政权时常与之交战,打仗要军费,败了又要赔款买和,加上“州县之地不广于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馆与清代中央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清代中枢机构的内阁兼管史馆,为史馆提供印信,收存成稿及修史资料。内阁官员在史馆中担任总裁,参与修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阁还负责督察各馆修书进度。翰林院与吏馆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兼管部分史馆,并派员参与史书纂修。军机处、宗人府等机构也与史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节制着部分史馆的修史活动。清代史馆与中央机关的密切联系反映出史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通过对史馆的掌控,把修史事业纳入到清廷整个官僚体制的运作之中,将政治和学术双重压力施加到史馆身上,把修史这样的文化事业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在修史的学术外衣下,表达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相似文献   

14.
金泽荣是韩国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他不满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毅然离开故土,寓居中国南通,吟诗修史,走出了一条修史救国的、独特的文人救国之路,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修史的历程进行概述,并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馆史进行述评,指出高校图书馆修史的优越性在于高校学术氛围浓厚,高校学术性人才辈出,以及便于参考和借鉴校史编研的成果。继而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在修史上所暴露的问题:馆史编修的成果与高校图书馆的数量不成比例;馆史编修的成果与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水平不成比例;馆史编纂的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旨,有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修史主旨的演变,可分为形成期、蜕变期和升华定型期三个阶段。李陵之祸是引起司马迁修史主旨蜕变和升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六朝史学思想与修史方法的探讨,在学术界尚属冷门,此前只有个别史学史作有所涉及。通过对六朝史学思想、理论以及修史方法的讨论,揭示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有助于推动当前古代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古代史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典籍宏富,史著浩翰,数量之巨堪称世界之首,史籍所涉内容也相当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几乎达到史外无学之程度。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修史,设置专门史馆负责修史工作。到唐代更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此后,为宋、元、明、清诸代所踵承沿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一史馆的设立及其沿革史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国家垄断修史的机构,它的出现加强了封建王朝对史学的控制,使我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私修史书中,有大量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历史评论,从君臣责任到制度反思,史家从不同方面反思明亡教训,这成为明末清初私家修史一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志书,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兴盛发达的重要时期。这在地方志书发展史上,意义是划时代的。这一时期,名志屡出,各具特色。宋志的地位和作用,如方志学前辈专家朱士嘉曾指出的那样:“宋志上承《史》、《汉》余绪,下为后来方志编纂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汉以来修史者无不奉《史》、《汉》为圭臬,那末,宋以来修志者几乎莫不以宋志为楷式了。”宋志中的名作佳篇,荟萃宋志精英,更富有时代气息。正确地分析评价这些名志,对于整理旧方志,提高新方志编纂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不揣浅陋,仅就宋代名志中的六篇代表性作品,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作研究参考。野人献芹,敬待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