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的时候,在故乡乌镇的两所小学求学.时经七十余年,这两所小学已不复存在.一九八一年,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发现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童年时求学的情况,笔者访问了一些老人,查阅了方志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求学过的两所小学的材料,现整理成文,供茅盾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一年二月,茅盾故乡浙江桐乡县文化部门在清理县博物馆文物仓库里“文革”中“四旧”时,发现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作文本原件,系用淡黄毛边纸线装制订.长二十五厘米,宽十五厘米,两册完整无缺.封面用黑色空心毛笔字具名《文课》,内页未划条格,均为小楷直书.少年茅盾的书写手迹,与他后来能自成一体的、清秀、俊逸、洒脱的风格相近似.从扉页所记的“巳酉”年代,可以推知这是茅盾十三岁时(即一九○九年前后),就读于乌青镇高等小学(民国后改为植  相似文献   

4.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七年九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廿五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字伯蕃)是一位秀才,在乌镇行医,喜欢自然科学,酷爱数学,思想开明,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儿,爱好文学,颇有远见,且性格坚强.茅盾在童年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六岁  相似文献   

5.
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堪称当时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它像一个窗户,只要我们打开它,便可窥见三十年代茅盾故乡乌镇的风貌.昭明太子和鲍廷博当我们轻轻掀开《故乡杂记》,立刻被茅盾笔下所描绘的乌镇历史风姿所吸引.他写道:“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的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镇,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镇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萧统偶居读书的地点,镇东某处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斋丛书》的鲍廷博的故居.”这里,昭明太子是什么时候在乌镇“偶居读书”?“某寺”指何处?鲍廷博为何许人呢?根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6.
茅盾生活过的乌镇,和别的许多江南小镇是有区别的,乌镇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踪迹。乌镇有昭明太子读书的石坊。昭明太子曾跟随老师沈约扫墓到乌镇,为了不荒废学业,就在乌镇建起了昭明书馆,既久,书馆倒塌,后人便在书馆旧址处建石坊以纪念。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明代洛阳人茅坤,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茅盾童年,就曾在那里读过书;又如拥有“知不足”藏书斋的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报人严独鹤等。千百年的文脉,绵绵不绝于乌镇的天空。文才星河般灿烂,在…  相似文献   

7.
1903年 8岁 乌镇 入乌镇立志初等小学,国文课学《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修身课读《论语》。始读《西游记》、《后西游记》。 1907年 12岁 乌镇 进乌镇高等小学(植材小学),在国文课上读《易经》、《礼记》、《左传》、《孟子》。始读《三国演义》,又读《野叟曝言》等小说。 1910年 15岁 湖州 2月 入湖州府中学堂。读《诗经》、《乐府》,《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唐诗。在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期间,购《世说新语》。“在回湖州的旅途中,我把《世说新语》反复看了两遍。”(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仿《庄子·寓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保存的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手稿《文课》第二册查得,他于一九○九年春季,在故乡——浙江桐乡乌青镇高等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总共写了十七篇作文.现在我们所要介绍的是其中第十六篇,题目叫做《西人有黄祸之说试论其然否》.当时,少年茅盾尚不足十三岁,却胸怀大志,慷慨而谈,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深挚情感.他从剖析西人所以有黄祸之说的缘由落笔,层层开掘,阐明了必须唤醒睡狮,戒骄戒怠,力  相似文献   

9.
汽车从杭州开出,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两省、三府、七县”的交界之地桐乡乌镇。镇子不大,但交通方便,美丽富饶,一踏上这块古老土地,便自然而然地忆起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的生动描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茅盾的散文可以作为他的小说的注脚来读的话,那么,这个注脚可从茅盾的生活中去寻踪.茅盾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六日出版的《东方杂志》(29卷8号)上发表的散文《冥屋》,就是以他熟悉的乌镇“锦兴斋”纸扎店为题材的.因此,了解一下乌镇的“锦兴斋”纸扎店的情况,对学习茅盾《冥屋》这篇散文,是有益处的.关于这纸扎店,茅盾在《冥屋》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春蚕》是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者茅盾以卅年代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一个饲养春蚕的悲剧结局,刻划了一个劳动了一世而不得温饱的善良、质朴但固执的老农民形象——老通宝.由于茅盾熟悉蚕农的生活(他的家乡农民都养蚕),他有“广博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①又有丰富的创作技巧,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底子,所以我才能写出《春蚕》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茅盾同志诞生在“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区乌镇.在他全部创作中,描绘家乡农村生活的作品虽不多,.但如《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对他北伐战争时期的代表作《蚀》三部曲,或褒或贬,意见较多,而对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作品意见却比较一致.《子夜》不必说,就是《春蚕》,大家都肯定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达到了“鲁迅以后的独特的高峰.”①本文想从他的“农村三部曲”,特别《春蚕》  相似文献   

13.
浙江桐乡乌镇观前街有一所坐北朝南四开间二进的楼房。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一九三二年,茅盾又在楼房后面盖起了三间日本式平房。这就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一九八二年二月底,桐乡县人民政府决定对茅盾故居进行全面整修。三月上旬,我们桐乡县征集茅盾文物办公室给叶圣陶先生写信,请他为茅盾故居题字。  相似文献   

14.
可爱的故乡     
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材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 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历代都在乌镇驻兵,明朝曾在此驻兵以防倭。乌镇在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出生于杭嘉湖平原桐乡县乌镇。在他丰富多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品是以他“可爱的故乡”杭嘉湖平原广大农村和市镇为反映对象的。这部分作品就写作时间来讲,基本上集中在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九年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物化学教员时,编写过一本二百五十页的《生理学讲义》,后由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题封为《人生象敩》,经唐弢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本讲义是我国近代生理学上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它是鲁迅先生立志匡时救国、改变国衰民弱局面的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理学教员,是在一九○九年八月刚从日本回国不久。他回国从事教学工作,与他弃医从文一样,都是为了他所说的“第一要着”,即“改变他们(指一部分麻木、愚钝的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从这本《生理学讲义》,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崇高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三月下旬,春雨霏霏,我与湖州市几个对茅盾研究有兴趣的同志结伴去桐乡乌镇参观茅盾故居,并进行调查、访问。我们去看了茅盾外公陈世泽(我如)的屋址。虽然陈家老屋已经不存一点痕迹,为一片桑林所代替,但是由于确定陈家的住址是在枫桥(通安桥,水营桥)南边,而枫桥在乌镇不在青镇,因而肯定了“茅盾母家是湖州人”的  相似文献   

18.
在动身到汉沽区体育场小学(人们习惯称之为“体小”)之前,我就听说这所学校有很多“第一”:全市第一家开信息课,第一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开信息课,第一家开家政课.此外,这所学校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学楼前有菜园,“学军”活动常规化,开学典礼上由武警战士升国旗,“三结合”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校长侯宝乐,今年42岁,已经有了三年教导主任、六年副校长和六年半校长的经历,成长足迹遍及六所学校,如今的汉沽区体育场小学校长职务是他四年半以前竞聘来的.他获得过“关心下一代好校长”、“汉沽区名校长”等多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当唇齿间随着气息,吐出“乌”这个字眼时,会立刻想到“黑”,总有一种松弛散漫的感觉袭来。我在去乌镇的路上和在乌镇逗留的时候,心中时时涌起历史的沧桑感,而绝不单是因为乌镇曾经诞生过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先生。与许多古镇类似,乌镇有着古老的木屋、古老的砖瓦、古老的青石街道。  相似文献   

20.
例1“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废虚的召唤》例2“老乡!人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包身工》例3 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