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文学是“人学”、“心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整体 ,内部有着血脉流通。文学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 ,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 ,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马克思说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可见 ,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建构 ,只有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一种见情、见…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好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大量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美育资源的作品入选各类新版教材,为现代教师的执教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即要让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更加彰显。要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开发化于学生的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深处,并最终获得对内在美学蕴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正>《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的艺术瑰宝,而且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实为艺术奇葩,千古奇文。语文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字所构  相似文献   

7.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净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语文课中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于一炉。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欣赏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语教学的美育目的应是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和有机运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流程,把学生当成主动积极的认知,才能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中学语教学应走出传统教学误区,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将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贯穿于学作品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由此看来,进行审美教育己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审美”就是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作家的典范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识的特质,要“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鲜明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见钱勤来的《文学概论》),就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审丑 ,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 ,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 ,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 ,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 ;“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 ,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 ,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丑”的表现 ,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 ,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 ;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 ,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审美特质迥异,因此在寄寓人们审美特质的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写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这无形中给文学翻译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翻译家们匠心独运,以各种变通的方式,在音韵、文字、意象美等方面进行了再创造,弥补了翻译时遗失的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廊桥遗梦》作品情节的解读及作者创作动因的研究,重点从文字、情感、情节三方面探讨其表现方式所产生的美感根源:文字表达的诗歌意象美学特征、作品所蕴含的流浪情结和悲剧意识生发的唯美感受、以及缺憾美的情节设计所带来的反面审美快感。在此基础上,肯定了文学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读者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之间的重要关系。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之于读者的影响,也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琳 《科教导刊》2021,(1):16-17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时期,美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开设文学类课程的形式,教授大学生相关知识,赏析文学作品,对生动的美的形象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就是思想,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是人类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审美心理结构,文学作品若能成功地敷彩着色,就会张扬艺术的表现力,取得强烈的审美效果,但敷彩着色不能随便点染,更不能一味追求色彩刺激,它应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去进行审美意义上的精心调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心雕龙》书名之"雕龙",因刘勰未明确解释而引发后人颇多争议。今从雕龙本义来理解,认为刘勰是以雕龙之术喻为文之心,雕龙是用心为文的形象譬喻,人文的创造,就是要像雕刻龙文一样,把主体的创造性同表现对象的自然性和文体创造的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人作为"天地之心"、"有心之器"的创造功能,按照事物美的属性,创作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有审美特征的人文作品。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选择加工过程就是审美过程,文学编辑的审美意思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加工。文学编辑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审美意识和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语言形态。文学语言精粹、优美、生动,具有多维性,富于高度的文化内蕴。声音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往往不是浮现在字面,而是深藏于形象之中,放逸于作品之外,多以暗示、隐喻、象征的方式诉诸言外。文学语言具有文体特点和风格特色,文学语言的使用必须追求审美效果,具有巨大的审美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