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通过近两年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刻书的研究,发现知不足斋所刻书籍和各大图书馆所保存的鲍氏知不足斋抄本中记载了不少刻工姓名,但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尽己之所见,在辑录知不足斋所刻诸书和刻书底本中保存的刻工信息的基础上,对鲍廷博刻书的具体状况重加认识,以此彰显刻工在知不足斋刻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推进对清代刻书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就现存的中国古代典籍而言,雕版印刷方式占居绝大多数。雕版印刷一般经过写工写板、刊工雕版、印工印刷、表褙工装潢等环节。写工负责原稿写样,写样敷于版面后刻工负责根据版样刻字;印工负责敷墨刷印;表褙工又叫做装潢匠,负责书籍的装订。有些书的刊刻是集写、刻、印等工序由一人完成,有的是分工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在刻书业兴盛的宋代,往往在书中留有或繁或简的刻工姓名,刻工姓名大都在刻书版面中缝的下方。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责任之外,在当时可能仅为统计工作量以便发放报酬的依据。但由于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为后人考查一部书籍刻印地区或刻印时间,进而进行版本考定及研究提供了线索。而刻板前的重要环节写板的信息在书中记载却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3.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00,20(5):97-100
在现代出版的关于讲述古籍版本和研究古代印刷的书籍中 ,人们往往把昔日从事书版雕刻及书籍印刷的工人称为刻工 ,又称刊工 ,印工。事实上 ,在古代并无“刻工”的称谓 ,五代时 ,雕刻书板的工人自称“匠人” ;宋代刻工 ,称为雕字、刊字、镌手、雕印人、雕经作头 ;明代刻工 ,称为刊字人、剞劂氏、梓匠、匠氏、匠、刻书人、刻字人等。① 清代则称刻工为梓工、梓人等。古时候 ,刻工地位是很低微的 ,关于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史书甚少涉及 ,因此鲜为人知。广东地处祖国南疆 ,古代图书出版业相对落后 ,刻工历史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兹将搜集多年的关…  相似文献   

4.
清翟云升所作《隶篇》四十五卷,三续而成完书。《隶篇》一书是研究隶书,临写隶书的权威工具书,但该书初刻、续刻本的刊刻者、刊刻年份,各家著录存在许多分歧。其道光间刊行者仅有翟氏五经岁遍斋家刻本一种,至于所谓许梿、杨以增刻道光本,皆子虚乌有者。而光绪年间宜都杨守敬有《隶篇》重刻本,其刊刻时间于今也可确定为光绪五年。  相似文献   

5.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考证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通志堂刻试印本《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此本系徐乾学代纳兰性德以通志堂名义刊刻,刻印时间约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顾祖禹在徐氏家中坐馆期间。再以此本中的审阅者批校等为史料,考述清初书籍刻印的实态细节,具体涉及修版改字后的局部再印、刻版字数的统计方法与复核、刻书主持方与刻工的博弈互动、清初刻书家对于方体字刻本的美观性要求等问题点。  相似文献   

7.
《包孝肃奏议》在明代产生了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依据其刊刻地和刊刻者的不同,可分江西刊本系列、庐州刊本系列、开封刊本系列、端州刊本系列和其他刊本5大类。其中,明正统元年(1436)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他刊本对正统本多有借鉴。明版《包孝肃奏议》的传世,既与该书在传世中出现的“故刊不存”和“读者病之”的状况相关,也受到了明代“致用”学风和该书“以文化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明万历刻本《方洲先生文集》一书中所记载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明代刻书工价资料,此类资料极为少见,是了解和研究明代雕版印书的经济成本、刻工生活状况及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对江浙地区刻书工价和刻工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刻工对该书的版刻时间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9.
扬州诗局是清初除武英殿刻书外一个独特的书局,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设立,曾刊刻<全唐诗>等书十余种,近三千卷.该书局所刻之书,字体娟秀工整,用纸洁白光亮,着墨乌黑均匀,成为清代雕版史上的佳作和"康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清代商人鲍廷博酷爱图籍,他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收藏图书上万卷,内中多宋元精品。四库全书开馆,他拣选宋元善本呈献,受到朝廷的嘉奖。而他用毕生之力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收书广,刊刻精,为清代最有名的大型丛书之一。与一般的私家刻书不同,他的刻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皇帝顾眷的感恩,秉承先志,不是从刻书中获利,而是注重刻书品质,为乾嘉学者服务,创造图书精品。  相似文献   

11.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12.
徐乃昌,字积馀,号随庵,安徽南陵人。清朝末年,徐氏出入政界,以办理盐务和实业著称。平生酷嗜古代文物典籍,尤其爱好藏书和刻书,与当时收藏界名人,如缪荃孙、叶昌炽、傅增湘、周叔弢等,都有交往。家有积学斋,藏书别具只眼,以多有清代珍秘刻本闻名于世。一生刊书二百多种,影刻宋元明旧本多种,其中影刻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玉台新咏》尤为著名,经常被误认为明刻原书。徐氏在政界和文献界都很活跃,按说这样的人物其生平大事很容易查考,  相似文献   

13.
爱日轩乃清代杭州书坊中最为引人注目者。本文通过调查爱日轩所刊刻之书籍,考察爱日轩的著名写刻工和主人,详细论述前人对爱日轩刻书之评价,并探讨爱日轩与一般书坊之差异。同时,就爱日轩所刻之书籍,对《中国古籍总目》之疏漏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4.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国子监刻书上起五代,下迄清朝,绵延千年而不绝。明代是国子监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子监刻书史上颇具代表性。该文通过征文考献,系统考察了明代南、北二监的补版及新刻图书、底本及校勘、书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书经费、社会评价等诸多问题,较全面地展现了明代国子监刻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农书,《齐民要术》在明代中期以前的流传其实非常有限。不仅刊刻极少,而且仅有的刊刻大多留存在"秘阁"之中。但是明中期以后,随着"侍御马直卿"所刻的"湖湘本"《齐民要术》问世,该书才广为流传开来,明人丛书《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清人所刻《学津讨原》本、崇文书局本、渐西村社本,均以此"湖湘本"为底本校勘而成。但是学界对于具有存书之功的"侍御马直卿"则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于马氏生平的考证,有助于深化《齐民要术》的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刊刻农书其实是明代地方官员的"善政"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沈善登编刊的<豫恕堂丛书>为基本依据,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书籍刻印过程中从写样到红印这一初刻试印阶段的基本程序.论文大致复原了写样、校正写样、刻版、红印、校正红印样直至修版、局部再红印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并勾稽了<豫恕堂丛书>中保留的诸如刊刻工价、版面字数计算法以及著作方与写样、刻印方的事务纠葛等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19.
翠岩精舍刊元代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30卷,被当作元刻本收入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宋元编"影印出版。但从建阳刻书字体的发展与演变历史看,其书不该是元代刻书,而更像是明代前期的重刻本。从现有年代明确的元代翠岩精舍刻书看,都是自然流畅的手写颜体字;只有到了明代宣德、正统以后,字体才逐渐变得横平竖直,笔画越来越平整,总体上显得平整呆板。这是从元代的手写软体到正德、嘉靖间工匠式硬体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笔者推断该书为书贾抽去明代重刻的牌记,以冒充元刻本。  相似文献   

20.
版本今学     
一说版本,就是清刻明版宋椠元刊。蜀刻如何,监本怎样,殿本、库本、版式、字体、用纸、装订,一一详考,如数家珍。诚然,这是学问,目录、校勘之学都离不开版本,更何况现在一部宋元版书,哪怕是残本,也已价值不菲,如有眼光,淘得几册,可光书斋,可资谈助,还可到什么公司拍卖换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