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第二课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延伸与继续,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将培养学生成为“完善的人”、“完整的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各种能力,使其在人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蔡华 《云南教育》2008,(22):16-16
“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三生教育”也就是要以“育人”为核心理念,围绕上述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存技能”教育指的是培养青少年独立的生存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生存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的各种潜能.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该课题研究已历时两年.以能为中心就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四大能力的确定,主要吸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观点.该书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  相似文献   

5.
马惠萍 《教师》2012,(5):12-1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大学生所产生问题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生命、生存问题成为了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热点。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困顿,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开展“三生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着重探讨了“三生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探寻生命动因、提升生存能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立足点和核心,并指出创业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王丽 《天津教育》2013,(17):49-50
一、“开放”教育的内涵开放式教育是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办学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外国语学校自身优势,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管理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预备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7.
李海静 《教育》2014,(30):47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作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环,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没有让作文课真正地“动”起来。感受时代的脉搏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服务,这也是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作文要开通渠道,到社会生活中感受时代脉搏,丰富作文生命力,新鲜感。比如:植树节组织义务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师作为一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的职业,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教师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此,教育要研究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比,更加强调实践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未来适应艺术设计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因此,实践性教学方式应当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强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有较强的“内生存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通过对中学生“内生存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分析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内生存能力培养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内生存能力”的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改善,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状态非常好,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均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显得更加重要。语言的学习尤其需要直面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语言。这样,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例,只有将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展示教学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流动性的自我和人格,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新起点,统筹兼顾中华民族辉煌发展战略全局和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强学生“四史”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意义。把“四史”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应以课堂为基地,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创新发展途径;充分挖掘“四史”教育元素,让红色基因照亮学生生命,讲好思政课;充分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价值,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杨上和 《班主任》2001,(12):24-24
一、交易会的意义 1.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在今后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重要,在班队活动中开展"交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认识生活和适应社会的一种尝试教育.  相似文献   

16.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的共同追求,它是在对传统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1.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的需要,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规则、生活常识、社会知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生活为本;2.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的生活而服务的,课程的性质“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是为了培养生活所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岭 《中国德育》2012,(5):78-80
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教材,把“生活”作为学习目的和归宿的理念,让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的目标,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任课教师。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品德教育的任务,所以其教学过程就应该符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与学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和人材基础。“全人教育”思想纠正了近代世界教育领域严重机械化与功利化的倾向,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因此,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全力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有利于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全人”理想无疑是人类教育的崇高理想,随着人类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层次发展,“全人”应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全人教育”思想指导基础教育与教学改革,为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全人”公民和“全人”创新人材。  相似文献   

20.
一、转变教育观念.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完成转轨的首要条件。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让学生的道德文化、智能、身心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适应未来,驾驭生活的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