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闻记的权益问题,虽然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屡有发生的“记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仍然有所忽略。笔提起对该问题的关注,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出路,尽可能减少因记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避免因部分记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记者的权益问题,虽然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屡有发生的“记者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理论研究仍然有所忽略。笔者认为对该问题应给予充分关注,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出路,尽可能减少因记者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避免因部分记者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导刊》2005年总161期发表张晓远、曾娅妮的文章《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文章说,实践中屡有发生“记者公权益遭受自侵害”的问题,而寻求它们的解决出路,既可能减少因记者公权益被自损害而殃及广大受众的知情权,也可以避免因部分记者的自侵害而有损整个媒体的公信力的情况发生。文章指出,记者的权益有两种:一为公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2006,(4):36-36
《新闻导刊》2005年总161期发表张晓远、曾娅妮的文章《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维护他人合法权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多项权益却屡屡受到侵害。本文论述了记者权益受侵害的三种方式:暴力式侵权、软暴力式侵权以及公权私用式侵权,并归纳出侵权方式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出发,结合其他方面提出了保护记者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两权益论与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工作者的权益问题上,笔者主张两权益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益有两类:一是公权益;二是私权益。何谓公权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公众应该行使的权利。具体而言,公权益指的是新闻传播权益:即法定的新闻采访著作权益、编辑出版权益、媒体的经营权益、舆论监督权益。何谓私权益?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记者在采访中受到非法阻挠乃至人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也有些记者的采访因行事失当而致纠纷与非议,如何正确地认定、对待和运用记者的采访权,也由此成为新闻界的一个时鲜话题。笔者认为,所谓记者的“采访权”,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自由而非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8.
近年,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例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了。面对一起又一起新闻记者采访报道,遇到阻碍甚至殴打的个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记者采访时为什么总是受到粗暴的对待?记者到底有什么权利?记者该怎样捍卫采访权。”  相似文献   

9.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0,(16):119-119
在目前现有条件下,解决记者人身不受侵害和新闻单位利益不受侵害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身。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广州记者被围欧事件,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维权委员刘祥武认为,作为公民,其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具体采访报道来实现的,所以欧打记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间接侵害。他指出,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它却是公  相似文献   

11.
名誉侵权相关法条对言辞侮辱的标准设定模糊,司法审理中普通言辞侮辱标准的认定存在宽、严伸缩的较大幅度。普通言辞侮辱侵害性判定须考虑涉诉文本总体意图与感受、价值要素否定或人格尊严否定、以约定俗成语用规则辨析贬斥性言辞等多项指标。特殊类型的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侵害法益已超出个体人格利益而指向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英烈名誉、荣誉保护为主体的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的法律规制既有私法调整属性,亦具公法调整特征。集体精神范畴言辞侮辱侵害性议定采取严格的从宽标准,即字面意虽无典型侮辱性但具有丑化、嘲讽、否定、质疑或调侃等非恭敬言辞,应认定构成侮辱侵害性。实指的特定个体、群体或抽象的虚指对象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价值的,应认定为被侮辱对象,基于事实陈述的虚假或偏向性的意见表达包含不恭敬言辞,构成言辞侮辱性。  相似文献   

12.
张雅旖 《新闻窗》2006,(4):105-105,92
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别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然而近年来,作为新闻媒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却屡屡发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未成年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方面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各种权益被忽视的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然而,在媒体采访报道中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侵害使其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笔者对这一状况的关注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想就此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一份陕西省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中曾遭受辱骂、诋毁,42.2%的记者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报复。同时,暴力.恶意诉讼、地方保护.黑势力、官僚主义也在侵蚀着记者的权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赵仕杰通报社会,该省各级法院将为新闻单位提供六条司法保护。这六条司法保护是: 1、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围攻、殴打、伤及人身权利时,人民法院应对违法者依法惩处,坚决为记者提供司法保护; 2、对存在问题而又不正视问题、反而阻挠记者采访、侵害记者采访权的,人民法院应对记者的权益予以司法保护; 3、对新闻单位和记者的一切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廖建国 《青年记者》2017,(19):79-80
记者在自媒体上的表达一直因“公”与“私”的身份问题备受争议.经过不断探索,宣传管理部门针对记者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分享与评论活动,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规章.知法明纪才能守法执纪,为此本文探讨记者在自媒体中编发微新闻①时需遵从的政策,以资其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以来,电影植入式广告在我国呈现全面爆发之势。在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参与主体的盲目、随意以及相应法律及监管机制的滞后导致问题频发,对受众权益的侵害现象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8.
记者受到侵害,往往因负面新闻而爆发,跳出近期几个事件本身,根据我在财经媒体圈了解到的新闻媒体生存现状,我想媒体和记者个人都需要进一步反思负面新闻报道的目的和方式是否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舆论监督在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舆论监督的这种特殊作用,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发生暴力抗拒采访等危及记者人身安全的情况。针对当前新闻记者权益遭受侵害日益严重的现状,笔者就记者在舆论监督中人身权保护的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