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创作,是作家心灵感应和生活体验的产物。通过作品和资料,了解作家“心灵感应——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全面了解作家与生活、与时代、与历史的关系,从中发现时代生活对作家心灵艺术感应发生的深远影响,洞悉作家心灵触发、感染、思索、升华的轨迹,从而正确认识小说创作的“秘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灵感是指文学创作中,由于刻苦钻研,深入思考而突然触发的富于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不少作家在构思作品时,有时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突然来了灵感,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顿时柳暗花明,喜不自胜。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意与是意与境完美统一的文学形式,诗歌的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及作家在作品中,通过这些形象传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诗歌的鉴赏,就应该从整体艺术形象、把握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与联想上着手。  相似文献   

4.
一位作家说,生活是创作之母,想象为创作之父。是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中学生作文还不能划入“创作”的范畴,但不能没有丰富活跃的想象;否则,就如折翅之鸟,永远只能傍地而走——面对广袤深远的思想蓝天,惟有徒叹奈何!  相似文献   

5.
文艺创作不仅受意识、理性支配,无意识(潜意识)也经常参与其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触发灵感,挖掘记忆,帮助想象,修正构思。作家创作的过程应该是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作用,而意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是储存情感符号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进入角色。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作家不应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人,他要把自己创作的一部份留给读者去完成。艺术美要思而后得。只有当读者付出劳动,自愿而忘我地参与了作家想象的共同创造,作品的魅力才能潜入人心,引起感动。  相似文献   

7.
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无疑要有控制。如果离开创作主体的某种定向控制,“那是一种不设计就施工的冒险,其结果很可能是建筑坍塌,作品变成混乱的呓语”这种定向控制来自什么?长期以来,一些创作理论都认为是来自“主题”。而主题则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的生活现象所要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这种偏重于理性主导作用的“主题控制”论,成为一种流行的创作理论模式。诚然,在具体的创作中,有些作家是先有了明确要表达的某种思想的“主题”,然后才以此为控制进入定向创作过程的。如茅盾创作《子夜》,就是为了驳斥托派理论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它贯穿于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以及对审美表象的整合在作家审美创作中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风格是作家个性和气质在作品中的反映。表现在文艺创作中,要求作家从自己的具体实践、深切感受出发,采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以形成一种风姿多彩、各有千秋的鲜明艺术个性。当代作家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山》笔调清新、俊逸,保持了作者原有的朴实细腻、亲切感人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一种故旧重逢而又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0.
“读者意识”与审美发现——文艺活动审美发现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创作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具有“读者意识”的艺术家总是以读者的审美期待、审美评判、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为触发自己创作的最初契机和实现创作意图的可靠指归;读者的审美发现则以积极主动的审美态度、应有的审美能力对作家作品作出特有的体认和把握。而情感作为双向交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作家和读者共振共鸣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作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边塞、军旅、游宦、以及艰辛生活中的种种体验,都能表现出诗人慷慨磊落的个性。他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远藤周作是日本作家,成长过程中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洗礼,作品中充满了对基督文化的思考。而德莱赛生于传统天主教家庭,成长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时期,作品一度受到当时资产阶级的打击。两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从创作背景和风格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位作家的成长背景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的创作思维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创作需要作家有悠远神妙的思维活动,最好是想象奇特,思接千载,神游八极万仞,心怀宇宙苍穹,但是,高中生面对作文题,感到最难的就是神思不远,思维堵塞。那么,面对题目时怎么做才能思接千载,思维打开呢?《文心雕龙·神思》的赞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也就是说,想要做到神思如泉,可以借助物象,作家的思维活动和外物相结合,构成作品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外物以形貌触动作家,作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创作的规律法则来安排它们。对于高中生来说,超乎生活的想象更是不可能,所以借助物象来通"神思",还真是不错的路径。但是,具体写作过程中,物象繁杂,所以需要用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基本物象,再由此及彼,发散开去,最终达到神扬意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需要想象,即把作品放在一定的画面和音响的环境中进行想象,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等描写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想象式阅读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要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对作品的形象性描绘进行再创造。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 阅读中进行想象,不仅要能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的轮廓,还要根据作品中的描写去想象具体细微的部分,使之在头脑中毫发毕见。 进行想象的方法有: 1.想象出画面。 许多小说…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域文学,既包插西域各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或彼时彼地通行的其他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并以西域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的,口头的与书面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各国各族作家(事实上主要是我国汉族作家)亲临西域创作的,并以西域风物人情为描写对象的作品,还应包括祖籍西域的作家入居中原后所创作的作品(目前仅见的只有汉文作品)。如果  相似文献   

16.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愈是独特和丰富,作品就愈见深度和广度。但是,一个作家处于非创作状态下的原始的生活积累(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作背景和题材。生活体验必须上升到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作家主动地甚至主观地对生活体验进行感知、反省、剪裁、升华,最终创造性地加以表现,从而反映出一定的美学价值。任何生活背景,一旦经过作家的创作,融化到作品中去,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或独立的意义,并不具有特别的追寻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心灵理想化了的艺术结晶。其中艺术想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家独特、厚实的生活实践是创作的宝贵艺术材料。但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局部、特定的环境中,其生活经验就有一定的局限,他不可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所有的事物,因而,在创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愈是独特和丰富,作品就愈见深度和广度.但是,一个作家处于非创作状态下的原始的生活积累(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作背景和题材.生活体验必须上升到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作家主动地甚至主观地对生活体验进行感知、反省、剪裁、升华,最终创造性地加以表现,从而反映出一定的美学价值.任何生活背景,一旦经过作家的创作,融化到作品中去,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或独立的意义,并不具有特别的追寻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过于重视和依赖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或生活背景甚至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必备教学内容,不论其有无必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甚至背本趋末的行为.请以<荷塘月色>为例试申其说.  相似文献   

19.
一、有的作家讲的“表现自我”,是指文学创作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是说作家的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创作激情与生活燧石的撞击所点燃的灵感火花,是作家“这一个”(黑格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不能不具有作家个人思维、观念、艺术的独特之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不带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和印记。  相似文献   

20.
在作家的创作中,作家的理性和情感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了作家世界观的复杂性。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通过在艺术家审美情感支配下的想象活动来反映生活,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即深刻的理性内容,又有作家所追求的赞赏的东西,即作者的情感取向。理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