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对王国维“古雅说”的研究中,传统的看法是以“古雅”为“风格”“技巧”“功力”或“艺术形式美”作为“古雅”的主要内涵,这些观念并不能反映“古雅”的本质,“古雅”是指以艺术符号的形式美为审美对象,以人在符合创造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审美内涵的一种审美范畴。“古雅”说揭示了艺术活动的符号性质,县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阐释王国维“古雅”说的独特观念,使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俞长 《语文知识》2011,(3):72-74
“古雅”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审美范畴,既具有文化积淀的意义,又具有精神超越的意义。王国维充分接受西方美学,对“古雅”说的审美内涵加以现代性的界定,并且独具慧眼地发现“古雅”的民族性、现实性和大众性特点,将其作为众庶美育“普及之津梁”。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古雅”说.是为弥补康德“天才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王国维美学观念从叔本华“美在理念”向康德“美在形式”的回归。古雅是第一形式之美(自然美和审美意象)的艺术表出.属于艺术形式美的范畴.不仅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而且只有经过它的作用,才能使第一形式之美得以传达,同时还可使第一形式本不美者转化为艺术美。古雅说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艺术美问题,它基于康德又突破康德,是融合中西美学而富有独创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进了席勒的“游戏说”并对其作出了自己的发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审美现代性进程。本文从来源与选择、引进与变异、阐发与疏离三个方面对王国维对席勒游戏说的接受进行了分析,认为席勒游戏说忽视了现实实践的一面,王国维的古雅说则弥补了他的不足;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中国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之间进行审美现代性启蒙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观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关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死因的几种臆测,接着对他留给后世的中国文论思想中“独立”说、“慰藉”说、“天才”说、“古雅”说和“意境”说五个要点进行阐述,最后指出他的文论思想开辟了中国文论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古雅”说的内涵源于康德的“机械艺术”论, 王国维运用“古雅”来分析、解释艺术世界或艺术遗产中那些仅凭艺术技巧取胜的独立价值, 较好地说明和概括了那些靠艺术技巧而得以存在的艺术现实和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国画创作中严重的西化及庸俗化倾向,文章从王国维先生对“古雅”审美在中西美学比较中的定位展开论述,并对“新文人画”“新水墨画”等新潮水墨画创作的分析与评论,力图表明在当代国画创作与学习中强调古典品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美学范畴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的美学范畴来自康德和叔本华,后渐渐注重中国学的实践,提出古雅等范畴,最终在境界说中完成了美学体系的构建。王国维的美学范畴体系,继承了中国化的血脉,思想方法却是西方的。古代美学的结构重心是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而王国维则从作家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立论,以“真”作为核心范畴,把学艺术的意义的来源从对道的阐释转换为对现实生活的审视,用现代认识论方法重新整合古典审美范畴体系,从而实现了古代美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12.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理论程序是:(一)认为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理论体系主要由“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境界说”等五大理论层面构成,其中“天才说”和“游戏说”则是王国维关于文艺发生美学观的集中反映;(二)从文本学的角度出发,解构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文本意义和理论向度;(三)从历史比较学的角度出发,阐释王国维“天才说”和“游戏说”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文学艺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总的概括。“无我之境”是从老庄虚静的哲学理论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积淀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在王国维心目中,“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是生命的存在,后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学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诗论、文论),一般都着眼于从文学(诗词)的那种言近旨远,言尽意不尽的审美蕴含方面立论,所谓“兴趣”、“神韵”、“意境”或“境界”等等说法,就是对这种审美特性的一种准现象学的描述或概括。在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由“自上而下”转换到“自下而上”,着力于审美活动中美感经验的分析这一背景的参照下,或“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或。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之木”从而对诗美——“境界”问题做出较深入的研究,堪称“双璧”的,当属王国维与朱光潜。王国维明确标举“境界”,将其作为概括文学审美特性的统摄性范畴,承前启后,开新风气之先,功不可没;而朱光潜在其《文艺心理学》、《诗论》等力作中,则紧紧抓住“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这个中心环扣,对“境界”进行了条分缕析,以近现代在西方得到长足发展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观照中国文学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积  相似文献   

18.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 ,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 ,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 ,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 ,审美创造力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在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史上 ,鲁迅先生王国维、蔡元培之后竭力宣传并身体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生写过论述美育的文章近百篇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遗余力地从事大量艺术审美启蒙教育活动。在“美术之目的与致用”一节中 ,鲁迅认为真正的审美教育 ,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后,学界便鲜有继续探索而出新说者.于永森《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提出了“神味”说,在继承古代诗学审美理想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创新,以逻辑论证出“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才是文艺、人生和自我的最高境界,并提倡“深闳伟美,大气磅礴”偏于壮美的审美理想,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创造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