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分析了朱熹著述《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的指导思想,认为这些训诂著作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诗学思想、史学思想、易学思想,以及理学思想,作为宋代训诂学的代表作,奠定了朱熹在汉语训诂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奠、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旬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旬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四书正误》是颜元在学习、教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过程中评价、批判朱熹思想的学术札记,内容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之“正”和《四书(章句集注)》之误两个方面,刻画出颜元生活、思考、体验、教学以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多维画面,呈示了颜元事功色彩浓厚的教育目的论、实质教育取向的教育内容观和以实驭虚的教育方法论等教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晦庵,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他l4岁丧父,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世称"朱子".朱熹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虽然难以与其理学相提并论,但在南宋书法史上所占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南宋以后历代反动统治者一样,崇拜孔孟的卫道士朱熹,鼓吹朱熹的所谓“待人”哲学。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兰本,拼凑了一个《四书集句》,叫嚷“中庸之道…合理”,用孔孟的反动道统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的世袭王朝制造理论根据。为了深入批林批孔,彻底清算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必须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进一步揭露《中庸章句》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9.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11.
@@19.朱熹@@@@一、生平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年轻时代,学无常师,出入经传释老。19岁中进士,22岁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卸任后,专心于儒学。30岁~50岁,朱熹挂职宫观(有薪而无事的闲官),主要进行讲学和著书工作。朱熹任地方官期间,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如整顿同安县学,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所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以后各地方学校和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在漳州,首次刊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名称,由此形成,并作为一套经书,流传社会。在潭州,修复岳麓书院。  相似文献   

12.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海滨邹鲁”。1999年版《辞海》刊载了部分漳州籍人士的著述。 北溪字义 原名《字义详解》,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性理字义》。南宋陈淳著。分上、下两卷,二十六门。由陈淳学生王隽据其晚年讲学的笔录整理而成。从《四书》选取若干与理学思想体系关系密切的重要范畴,如性、命、诚、敬、道、理、太极等,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主,荟萃周敦颐、程颐、张载的绪言成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洋溢着多维意蕴的学术精神。学术文化化民易俗是《四书章句集注》促进社会文治与民众心智的基本之功;新的时代经学开新是《四书章句集注》适应时代需求革新经学传统的学术自觉;经学大宗创设典范是《四书章句集注》生发学术示教影响的高卓源泉。朱子开新经学的学术风范及其《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中国学问主体学习的永远楷模。  相似文献   

15.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奄、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龙溪,宋代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和心理学思想家。朱熹十九登进士第,六十七岁落职罢祠。他一生主要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吏九年、其余四十余年都以祠禄从事讲学和著作。他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著作浩翰,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又稍具系统的心理学思想。虽然他的心理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对于许多具体心理问题的论述却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朱熹著作多达数十种,他的《文集》、《语类》、《四书集注》等是研究其心理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朱熹集注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集注释例石云孙朱熹(1130—1200)婺源人(婺源,旧属徽州郡,今属江西省)。一生勤于著述,写下了众多著作,就洲诂而言.流传至今且保存完好的名著就有《诗集传》《四书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朱嘉是理学家,他注释古书,讲义理,也讲训访。他...  相似文献   

17.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18.
《四书章句集注》版本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理顺《四书章句集注》未定本与晚年定本两个不同的系统,确定当涂郡斋本为现存最早、校刻最精的宋刻本,指出当涂郡斋本与仿宋本的区别与联系。核定了现藏北京图书馆的残宋本(存《语》、《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残宋本(存《大学》)实为一部书。有重点地分析了元、明、清三朝公私刻本的优劣。试图引起研究者对《四书章句集注》不同版本的注意,从而看出朱熹理学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家喻户晓的理学著作。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宋刊本,为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20世纪50年代瞿氏铁琴铜剑楼捐给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海内孤本。2003年8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再造善本,以一化百,嘉惠士林。惜再造善本错误较多:  相似文献   

20.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