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词人姜夔虽不是南宋政治显要,也不是文坛巨子,但其词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而被誉为“格律”词派代表,一向为词学研究者所重视。姜夔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浪迹江湖。曾寓居、往返于合肥及江淮间。在他的七、八十首词作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与合肥有关。词人似与合肥结下了不解之缘、合肥成就了词人的创作业绩,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我所处的这座城市,近些年来相当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方面,不断地延展着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我每天路过的城南环城河上的桐城路桥,如今已易名为"赤阑桥",附近的一处小阜岗边还修建了主题为"白石知音"的雕塑长廊,以纪念白石道人姜夔。  相似文献   

3.
我所处的这座城市,近些年来相当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方面,不断地延展着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我每天路过的城南环城河上的桐城路桥,如今已易名为“赤阑桥”,附近的一处小阜岗边还修建了主题为“白石知音”的雕塑长廊,以纪念白石道人姜夔。  相似文献   

4.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在姜夔诗歌的搜集整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疏漏:编排体例欠科学,校辑不严谨,漏收、错收现象严重,一些诗作的题名不同而未加辨析,等等。笔者查阅多种古籍版本,参考相关的笔记资料和前人考证成果,对《全宋诗》中的姜夔诗进行了补辑、校正,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姜夔现存词八十七首,其中写梅及与梅相关的词占二十八首。姜夔的咏梅词具有丰富的音乐性,陈模《怀古录》卷中:“美成、尧章,以其晓音律,自能撰词调,故人尤服之。”独特的结构形式亦使得他的咏梅词精深华妙。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论姜夔,“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内在的含蓄羡是姜夔咏梅词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7.
姜夔南宋著名词人,才华出众,以词名世,备受时人推崇。他抱有"致君尧舜"的信念,但却命途多舛,最终未能显达仕途。经历坎坷,一生徙转江湖,年轻时结识合肥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但也是聚少离多,中年之时无奈分离,至死未能相见,以致留给词人无尽之悲。词人外表的放旷、潇洒,根本无法掩饰内心那种失落所引起的痛苦,这种痛苦愈演愈烈,以至终老也未能释怀,而这些都在合肥情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由此看出姜夔是个对感情深挚专一的至情至性之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姜夔词有关合肥情遇的剖析,论述了姜夔词健壮的词风、丰富的思想、深重的情感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工力,得出壮桑结合、各极其工的情通词,是姜夔词的主要思想基调和艺术造诣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姜夔(一一五五?——一二二一?)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故又名姜白石。鄱阳人。善书法,精音乐,尤以诗词著称。他屡试未第,终生不曾做官,往来于仕宦之家,一直过着清客生活。他的词在文字上刻意求工而又不流于浮艳轻靡,自成一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发动过两次大规模南侵。建炎三年  相似文献   

10.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11.
姜夔词创作生涯分期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词的创作生涯可分三期。初入江湖和热恋期姜夔创作《扬州慢》,后十年间无词作传世,可能是人为所致;广交游和情事浮沉期是姜夔词创作的丰收期,"清空"和"骚雅"是其主导风格;心绪总结期姜夔词风略有变化,清空之外,别具旷达豪阔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正>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奉他为宋词中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他的词格律严密,题材广泛,以空灵含蓄著称。著名学者王国维却认为姜夔算不上一流词人,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姜夔的词作多有批评。王国维认为,姜夔胜在"格韵高绝",甚至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可惜的是,他"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  相似文献   

13.
高洁清雅的"荷"是中国历代词人喜于吟咏的对象。在姜夔笔下也不乏红莲、秋荷等"荷"意象,数量虽不及其咏梅词,但姜夔笔下的"荷"意象自有其清雅而衰颓的独特风韵,表现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人生迟暮之悲、离愁怀人之苦,饱含了词人丰富的人生体味,具有独特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4.
姜夔,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湖州,靠近苕溪的白石洞天,故号白石道人。姜白石是继苏东坡后又一位艺术全才,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尤其在词作方面,姜词“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在婉约与豪放两大派之外,另开清刚一路。冯金伯说“词莫善于姜夔”,甚至有人推尊白石“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由此足见其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 ,诗词兼擅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 ,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 ,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 ,同时也带来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 ,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姜夔的文艺思想时,我们很难将其著作分开研究,因为其每部理论著作中都隐含着他在生活及艺术创作体验中所总结出的共同的审美观。艺术创作和鉴赏标准,可以说它们之间在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其中在姜夔的书论《续书谱》和其诗论《白石道人诗说》中就包含有许多相通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现在所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乐谱,是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其中有他的14首自度曲,为唐代古曲(《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填词的两首,为范成大所作曲填词一首(《玉梅令》),《越九歌》十首。这些乐谱已由杨荫浏、阴法鲁同志从1947年开始用了九年时间,于1956年终于译成现在记音准确的五线谱了。姜夔是南宋词坛很有影响的词人、音乐家,他填词注重音律,写词谱曲更是讲究词曲相谐,追求艺术美。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音响资料,不仅是我们更全面了解姜夔及其作品,更深一步研究宋词的宝贵资料,甚至是研究唐代诗歌非常难得的珍品。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姜夔乐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姜夔是南宋大词人,一生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作格律严密,素以空灵含蓄著称,然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评价不高,其原因在于姜夔其人其词离王国维推崇的"境界"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9.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0.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