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徽州竹雕是基于徽州文化基础上的民间工艺,伴随着徽商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是徽州民间工匠和徽州文人仕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题材、风格和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民间世俗的审美特点,也蕴含着徽州文人仕士的精神寄托。它含雅俗于一体,是徽州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2.
作为徽州文化一个异彩纷呈的特色板块,徽州工艺的徽州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文房四宝、漆器、竹编、盆景、灯艺、以及天文、光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许多一流的制作、创新和发明,奇艺、绝艺、巧艺、幻艺、奥艺、雅艺、戏艺,争奇斗妍,杰作多多,突出展现了徽州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集中反映了徽州文化的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些徽州工艺和徽商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在文房四宝及其包装设计上,通过包装的造型、色彩、形式、图形与文字,充溢着传统文化的语汇,传达出地域、民族及时空的信息,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在包装设计发展历史上,既展现出民族艺术传统的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传播分徽州区域内传播和区域外传播两类。前者导致徽州区域内学术文化的整合,徽州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一体化现象;后者是徽州学术文化向其它区域的扩张,并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风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空间传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不平衡性、传播强弱程度的时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村落是江南文脉的空间载体和具象符号,保存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文化资源。城市更新语境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徽州古村落江南文化风貌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文章基于多模态符号学理论,结合对徽州呈坎、棠樾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符号景观中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资源,解读不同模态和江南文化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徽州古村落符号聚合体多模态属性明显,体现了徽州地区的风水理念、儒家文化、家风家训等思想,是实现江南文化传播、活态保护和现代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徽州目连戏作为地方传统戏曲,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民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文化生态环境不佳、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一点,应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相结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对其保护传承,为徽州目连戏的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徽州目连戏的剧目内涵与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7.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文化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历代文人墨客对此文房四宝多有赞叹,有的甚至爱之成癖,如米芾爱砚,甚至拜石。中国的文房四宝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对于文房四宝的制作也是千变万化,名品精品层出不穷,较之于西方的古典文房工具真是丰富无比。由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无论是笔、墨、纸、砚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物性和人性特点,本文从文房四宝的角度谈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街是徽州古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是徽商在徽州本土成长兴盛的大本营,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保护徽州古街就是保护徽州古村落、保护徽州文化整体生态、保护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9.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文房就是书房。古代把书房中使用的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称为文房四宝。这四种文具最负盛名的有浙江省湖州的湖笔、安徽省徽州的徽墨、安徽宣州的宣纸、广东省端州的端砚。毛笔,为我国所特有,作为一种书写用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商代早有原始的笔,春秋时期已经能制造毛笔。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南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历时性的视角,指出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在分析徽州古村落具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对徽州古村落居住环境、居住文化和居住艺术等保护的不足,提出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构建模型分析系统及开发网站平台等措施,对徽州古村落进行保护性研究,以期为徽州古村落保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徽州作为一个有着独特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的地方,其徽派古建筑群充分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图形能有效的传达含义,形成受众对于设计形式及其观念的合理理解,解读出图形并作出一定反馈。针对徽派建筑进行图形设计便是由建筑元素转化成符号图形来传达“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传播徽州浓厚的社会文化,充实人类的物质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极具东方人文特色的精神世界,华夏子民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徽州地域色彩文化与当代徽茶包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地域色彩文化包含自然环境色彩和人文环境色彩。徽州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造就了自身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色彩,徽派建筑和徽州服饰等文化要素又为其人文环境色彩提供了重要蓝本。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对于徽茶的包装设计而言,独特的徽州地域色彩文化无疑为它带来诸多灵感。深入研究徽州地域色彩文化特征,并将其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徽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当今徽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营销策略重振徽茶产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房四宝是书法创作的必备工具。自古以来,绛州文房四宝工艺精湛,久负盛名。绛州澄泥砚以历史悠久、材质独特、制作考究而成为我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砚,经过几百年的沉寂后,在当代又重焕生机;绛墨在唐代已列为贡品,绛州的制墨名家"陈玄"在当时成为墨的代名词;绛笔有史可考至明代,品系众多,产量颇盛;纸的生产在绛州虽无特色,但因绛州古时处于水旱码头的特殊地位,成为经营纸张的集散地。如今,绛州文房业开发冷热不均,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文房传承人要增强主体创新意识,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徽州区域的自然生态优势与不断进入的中原先进文化相融合,产生了灿烂的徽州文化.比较古代的徽州文化与现代的深圳文化,如果说徽州文化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的缩影,则深圳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中国文化的缩影,共同点都是区域优势+先进理念.最先进理念“科学发展观”正在给曾经创造过徽州文化的徽州故地带来创造奇迹的新机遇,我们应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优势,在这里努力建设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唯一的完全自然与文化生态的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武术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更以中国四大国粹闻名于世界.通过从军事作战的视角,浅析中国武术发展中战斗搏击经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兵”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武”文化缺憾.  相似文献   

16.
徽文化门类众多、内容广博,和寿春楚文化同为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现今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皖南古建筑的类型样式与设计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创造出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皖南古建筑不仅融入了皖南地域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徽文化丰富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着徽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以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为例,论述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凸显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学构成<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对待民族文化的情感更加稳固,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As one of the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tents. Four treasures of a study write down the legend of China, typography witness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Chinese Kungfu indicates China's soaring nation power, Chinese knot represents Chinese people's good will toward life, and Beijing Opera sings out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is nation.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we combine Chinese elements with modern graphic design to enable individuals to know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书与徽州社会——也谈徽州契约文书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契约文书作为宋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实态本真的纪录,是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徽州学学科的重要资料基础,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当代新史学的转型中有重要作用。徽州契约文书是古徽州社会调谐、古徽州先民构建和谐社会之努力的见证,是古徽州社会在时间漫长的演进中逐步形成信用徽州、孕育契约精神的表征,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契约精神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