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金 《青年记者》2020,(5):96-97
近年来,右翼民粹主义在英国迅速崛起,英国小报在右翼民粹主义的政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政治媒介化的后真相时代,如何设置受众关注的议题并迎合其情感诉求,成为政治传播中的关键问题。①英国小报的右翼民粹主义传播实践有哪些特征?其话语叙述又基于什么逻辑?《每日快报》是英国的主流小报,在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每日快报》为案例,分析英国小报在右翼民粹主义政治传播中的特点和话语叙述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工程传播因其技术性、创新性、国际性和文化兼容性等特点,具备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隔阂的传播潜能,因而具有特殊的国际传播效能,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工程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解析,并提出工程传播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丹桦  吴迪 《视听界》2013,(1):102-104
放眼全球传播环境,《感动中国》将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符号认同的受众,其中巨大的跨文化差异可想而知。因此,当多元群体带来多元的需求和解读时,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文化折扣”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国际竞争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逐渐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搞好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能为中国大运河提升国际影响力助力。因此,要优化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转变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挖掘传播内涵,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对外讲好中国运河故事。  相似文献   

5.
尚毅 《新闻爱好者》2022,(4):102-104
以海外华文教育课堂教学为分析样本,从中考察海外学生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形态,提出中国国际传播多元化体系建构中海外华文教育四方面的补充赋能作用及其场景传播效应提升方式,助力中国主流媒体营建良好国际舆论环境,赋能国际传播"五力".  相似文献   

6.
黄金  张娜 《新闻前哨》2014,(7):71-73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狂欢理论、媒介民粹主义消费与文化工业等四个维度,解析韩剧在国內热播的原因。本文认为韩剧网络消费热是媒介民粹化生产和受众民粹化消费的合谋产物。在"粉丝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文化工业生产者对粉丝的成功收编。这为如何提高我国国产剧的受众满意度以及做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国际社会全面、正确、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使中国国家形象更加具体、更加闪亮。经济日报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用事实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成为海外受众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8.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国家在提升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这其中,国际传播无疑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进入21世纪,我国国际传播力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方面的综合优势仍然不突出。当下,我国国际传播力的提升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际大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均对国际传播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会造成不同国家新闻传播理念的差异。新闻传播承载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由于历史起源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李捷 《当代传播》2021,(4):69-72,102
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社会不平等和中国的崛起,右翼民粹主义逐步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对华实施战略遏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身份政治的操弄下,右翼民粹主义不断强化仇华、反华、制华意识,加大对新疆问题的干涉力度成为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随着美国对华政治逐步走向极化,对新疆问题的认知及"以疆制华"策略的选择也日渐极端化.在此过程中,虚假人权叙事成为美国干涉新疆问题、"以疆制华"策略合理化的基础.这种叙事从"强迫劳动"到"种族灭绝"的升级,也成为美国对华政治极化的依据.凭借右翼极端分子的身份契合,郑国恩也成为美国涉疆虚假人权叙事的旗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变得更为迫切.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理念,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的文本.纪录片因其纪实性、过程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4.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政治家与社会个体的共同参与。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化意识形态的主观能动性,政治家在传播意识形态前需要先吸引目标受众。年轻群体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受众,具有特定的心理、行为特点,对政治家的政治传播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政治传播策略为例,从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政治家如何吸引年轻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私人基金会形式上隶属于美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非政府渠道,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产物,也是美国参与国际政治进程的开路先锋,其触角伸展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并触及诸多全球问题领域,成为国家关系层次和全球关系层中非政府行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外交形式,在外交领域中同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并列为三大外交形式,能够有效地构建和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客观上来说,美国是文化外交领域的成功者,其中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们始终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因此难以避免地附带着文化霸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外宣编译无论是作为翻译还是国际传播都应重视受众意识.外宣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以及不同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等方式对原文进行编译,以契合受众认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与权力话语的意识。当前,体现为好事者文化的民粹主义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成为一种网络传播潮流。本文认为,网络草根传播的民粹化导致了传播的非理性,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引发的文化政治对抗心理,而根本的心理根源则是力比多释放带来的。这种网络传播文化可能导致传媒文化的低质化。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中的这种倾向应当引起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崔志康 《新闻传播》2023,(18):23-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主要目标。电影属于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视觉内容吸引观众目光。中国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电影传播有助于此类文化发扬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走出去现状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亚伦 《新闻前哨》2022,(22):38-39
如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本文从信息加工、传播渠道、人才培养和受众感知四个维度进行考量,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