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资本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描述与分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概念。当今资本主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进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大数据为表征的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信息技术和新交往模式的发展,使国家逐渐成为显性的掠夺工具,数字时代国家失去对暴力和话语权的垄断,对国家权威和合法性的质疑催生出以身份政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身份政治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政治。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离与聚合为以不同身份群体为基础的新阶级群体,促进新阶级社会的出现和阶级政治议题的再次复兴,冲击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资本主义根本性危机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面临严重危机,突出表现为身份政治大行其道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强大负面力量。身份政治在前现代社会就已存在,指代的是血统政治这种落后的政治现象。近代以来,身份政治的重心被转移到以平等为基本属性的公民身份上,促进了西方社会进步,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性质和弊端决定了身份政治必然会蜕变为保守政治。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作用下,身份政治逐渐演变为极端化的政治运动。身份政治的泛滥与阶级政治的衰落是资本主义民主陷入困境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身份政治的研究,有助于观察和预判西方近些年变幻的政局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身份政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此,有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而忽略普遍公民认同是引发当前身份政治危机的原因所在,因而主张重启公民政治以解决当前身份政治所引发的危机。然而,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自由主义公民政治不仅不理解身份政治陷入困境的真实原因,而且企图以形式平等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事实存在的不平等,因而难以突破当前身份政治的困境。这启示我们,唯有重回寻求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身份政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深刻影响全球治理,表现为反精英、反建制和反移民。反精英体现出了民粹主义的阶级批判性,但实践中却被在野精英所利用而变成了他们反对执政精英进而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反建制倾向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而非推翻它;反移民将外来移民作为替罪羊,将国内阶级矛盾转嫁为族裔矛盾,展现了右翼民族民粹主义特征。本质上,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是在野精英获取民心和权力的工具,他们谋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并且以“人民”之名侵犯移民的权利。西方民粹主义兴起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民主制度的潜在危机,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与此同时,它导致非理性主义抬头,破坏社会秩序;推动民主主义极端化,引发内部危机;与民族主义合流形成民族民粹主义,激活排外主义;推动逆全球化诱发全球治理赤字。对此,发展中国家应警惕并预防其外溢风险。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一波民粹主义浪潮正在兴起,期间呈现出来的大规模抗议示威运动绝非偶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语境的消解与冲撞,致使西方政治生态正渐以转向民粹主义,政治合法性危机进一步凸显,无异于宣告西方国家所施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整合策略的失败。新自由主义基于个人主义的权利政治走向,倡导多元平等的身份认同政治,正是身份群体政治的日益民粹化、极端化,才致使群体极化与社会撕裂现象频频出现。从全球视野来看,依附于民族主体的民粹主义所孕育的分离主义倾向尤其引人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对民粹主义的超越与扬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阶级身份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传统的以经济纬度对教师阶级的划分,认为在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应通过教师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对教师的阶级身份进行识别。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专业化在促进教师阶层"升迁"的同时也具有使教师阶层"无产阶级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近代国外政治思潮的传播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潮影响产生的君主立宪制、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一一破产,证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0.
米勒将学界通常认定的欧美左翼民粹排除在民粹主义之外,为新兴的右翼保守派量身定做了民粹主义标签,而新兴的右翼保守派恰是主流(左翼)民粹的对立面,这使米勒的定义充满了混乱.他通过排除法否定了学界通常认定的若干民粹主义的标准特征,力图找到判定民粹主义的统一的和独一的标准,但他通过这个方法得到的高度窄化了的民粹主义定义仍然是与其他政治思潮交叉的,而他对这个定义的经验证明则是脱靶的和混乱的.他对左翼民粹的同情和支持说明他本人正是一个民粹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是对该学科在萌芽发展期状况的隐喻,但"身份危机"却长期存在,从而质疑理论研究的合法性以及实践结果对社会福利的效用。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政治-行政二分法困境是造成"身份危机"的内在因素,政治-行政二分所引发的长时间争论导致学科一致性认同的缺失,并造成公共行政实践对效率的推崇以及对民主的遗弃。在正统公共行政中,政治-行政二分是基础观点,效率是核心原则,官僚制是实现效率的良好行政模式。然而,官僚制行政却带来了公共行政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正统的公共行政囿于难以摆脱政治-行政二分困境而无法解决"身份危机",公共行政学的未来将摒弃"官僚行政",走向民主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12.
西方政治思潮在近代以来对西方以至于世界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思潮与政治思想观念、政治理论、政治哲学等概念既有区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把握政治思潮必须辨明它与现实政治活动、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以及政治学理论等的关系,理解其理论基础、基本价值观念、关于现实社会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理想社会的主张等问题,当前在我国正确把握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价值及其现实应用,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期出现的几个文化事件,表征着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对消费文化的身份认同,以及消费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受到消费文化的破坏,同一性受到威胁,社会、阶级认同遭到弱化。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引起了政治领域对于身份问题的广泛关注,一种专注于构建和维护特定身份的文化权利的政治形态应运而生。身份政治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结果,它从新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斗争形态。身份理论重视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语言等属性,将人的身份形成从经济所有制转向日常的文化生活,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经济还原论和决定论,在更为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内在矛盾的多元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语境多元化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身份构建。通过调查,不同文化环境并没有给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身份带来显著威胁和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身份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政治批判,对于新时代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法治上赋予了阶级偏私以合法性、民主政治以伪善性、政治解放以不彻底性,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的虚伪性、狭隘性和不自由性等缺陷。具体来看,阶级偏私是导致资本主义法治虚伪性的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法治作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产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伪善民主是凸显资本主义法治狭隘性的现实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形式化、民主成分的稀薄化、民主范围的收缩化,揭露了资本主义法治赋予普通大众政治权利的抽象性;政治解放是桎梏资本主义法治自由性主要成因,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背后始终被阶级偏私、政治斗争和个人利益所裹挟,没有达成真正的“人的解放”,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陷入应然和实然“二律背反”的悖论中。当前,从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向度系统认识资本主义法治的实质,有助于破除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迷障,引导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和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极具洞察力,但其文化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种族政治与资本主义扩张之本质关系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因此对之进行了再批判,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才是产生种族政治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新蓉 《教育学报》2005,1(3):30-34
教师的身份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密切相关的。教师作为服务阶级,运用学历、学位层级、职称层级、职务层级以及专业学会等维护其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对教师的经济身份、政治身份和意识形态身份的分析识别可以确认教师的阶级地位(location)和阶级立场;教师在学校教育实现社会筛选和分化功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教师职业一直是社会底层阶级立志向上流动的主要职业,教师的养成(师资训育)也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教师通过专业化的证书制度才受雇于国家,获得国家授予的教育(控制)权力;教师职业也仍然存在边缘化或无产阶级化的可能;教师的解放和革命是蕴含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20.
吴倩 《海外英语》2022,(8):207-210
本·方登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摆脱战争小说传统的宏大叙事,将故事设置在以比利·林恩为代表的伊战士兵在因意外被媒体拍摄到而成为战争英雄,回国进行短暂的“胜利归来”的背景下,从另一角度刻画了全新的战争英雄士兵形象。比利作为士兵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与政客、石油公司老板、投资商人、啦啦队员、保安、家人、同伴等多种身份在利益、情感、阶级上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士兵面临的身份认同缺失、精神迷茫、狂躁、暴力倾向、情感孤独冷漠、被亲情与爱情抛弃等多方面的身份危机。比利对伊战以及士兵身份正义性的怀疑,民众把B班士兵当作商品进行消费的心理,以及大众媒体下英雄的产生过程,大资本家诺曼以及石油公司老板等对B班的利用与剥削都揭示了士兵身份危机的多重原因,包括个体缺乏精神信仰被身份裹挟,消费时代下民众的冷漠心理及媒体的娱乐化导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导致的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士兵的身份危机并不仅仅是个人危机,更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美国社会虚伪、异化、阶级撕裂的扭曲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