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亟待解决,新时期出台的“双减”政策是我国针对基础教育中多年存在的顽疾打出的一记重拳,“双减”政策的逻辑体现在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反对内卷化竞争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在直指教育顽疾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一是教育公平面临压力,二是标本兼治尚待努力,三是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四是家长因对政策不解而形成新的焦虑。为顺利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应在战略层面做到保障公平性条件、促进教育公共性构建;在主体层面做到多方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推进政策落地;在制度层面做到认清“标”与“本”,实现“标”“本”兼治;在路径层面做到积极探索,为落实政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基于教育公平综合考量的重要举措。唯利教育体现为资本力量在公共基础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围绕教育行为诱发一系列相关利益冲突,导致教育目的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双减”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解决唯利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弥补在教育失衡的裂缝中缺失的公共资源。唯利失衡的教育问题,在“双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策的治理下,使教育有机体发生取代反应,重新回归教育公平,实现教书育人。“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实现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双减”政策落地,重拳出击规范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双减”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仍需再接再厉。笔者认为,当前亟待达成以下三点共识并做好相关工作。一、规范清理校外培训机构不仅仅是为了省钱省时间,主要是为了保护孩子“学力”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为了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减轻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为孩子省时间、减轻学习负担。但是,为什么却有家长并不“领情”呢?其实,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国家为了让小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开始全面减轻小学生因学习造成的巨大压力“,双减”政策正是在这样情形下全面展开的“,双减”政策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大对“双减”政策的分析力度,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双减”政策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着重研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国家“双减”政策实施是区域教师研修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进“双减”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条可行路径。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动“双减”政策实施指的是区域教师研修机构与中小学校在教研组层面进行协作,共同推动国家“双减”政策的研究与实施。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动“双减”政策实施可有三种模式:区域研修部门主导、区校协同推动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学校主导、区域研修支持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教研组主导、区校协同支持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基于对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留言板公众关注与政府回应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双减”政策网络舆情在2021年8月、9月大规模爆发并主要集中在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教育人口大省,其中家长留言和义务教育阶段诉求占比很高;机构退费难、政策咨询、机构违规、课后服务等是公众关注的重点议题,且在时空分布、情感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及部分沿海发达省份政府回应积极性和有效性较高,以“善治型”和“逃避型”回应模式为主。建议地方政府继续强化对“双减”政策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力度,提升对部分重要议题的回应性,切实解决公众实际诉求;综合利用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双减”政策舆情规律分析,以适时调整政策;将统一治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注重政策的本土化,兼顾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需求,科学、有效地推进“双减”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7.
以“‘双减’政策下的教师工作状态”为主题,对浙江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调研,呈现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知、行为、困惑等三个维度的结论:宣传到位,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整体认同较高;组织有序,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行动较积极;制度不健全,教师执行“双减”政策存在障碍。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要真正消除教师对“双减”的消极情绪和现实困惑,就要从政策治理优化的角度建构支撑“双减”的相应制度体系,包括完善教师激励的保障制度、建构专业发展的支持制度、设计多方参与的协同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原则和目标非常清晰,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社会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出台四个多月已经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李文静 《家长》2024,(8):116-118
<正>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双减”政策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因此,本文探讨“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教育焦虑。然而,“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连娟 《天津教育》2023,(28):68-69
<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使得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痼疾,不断朝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方向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双减”的背景下,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亦会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在困难挑战之下,寻找新的机遇、发现教育教学新的可能性,则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给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一种变革自觉,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向。在“双减”这一政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双减”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之举。本研究借助柯克·爱默生的公共政策实施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构建“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来探究其有效实施的逻辑、困境与路径。政策实施需学校、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协作动态的驱动力,政府与学校协同治理制度的成长力,政府与社会系统情境的生命力。从政策实施看,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协作动态输出的执行动力偏弱、协同制度供给的持续能量偏少、系统情境构建的实效稳态较差的问题。为此,推动“双减”政策有效实施需激发协作动态活力以提升多元协同动力,健全协同制度以驱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再造系统情境以重塑基础教育发展生态,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2.
马平成 《天津教育》2022,(9):105-107
<正>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决心。所谓“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坚持生本思想;二是减轻作业负担,立足学习规律;三是聚焦教学一线,提升教育质量;四是推进家校协同,形成双减共识。“双减”政策落地,学校必须处理好教学能否质效双增、课后服务能否保证公平、学生负担能否快速下降等关键。一、农村“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双减”政策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3.
李小兵 《天津教育》2022,(19):99-101
<正>“双减”政策正在逐渐成为当下教育最需要考虑的实际政策,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尽可能避免学生课后参加补习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双减”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在减量的基础上进行增效。作业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对作业进行创新和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作业的定义及其功能,并对“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功能进行再审视,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力图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治理教育,重塑教育生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双减”背景下,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情况下,如何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学校应怎样实施管理?如何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双减”政策?基于此,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华研中学假期托管服务实践研究数据为支撑,拟探讨假期托管服务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生态良好发展的路径之一。借助多源流理论政策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分析,资本的过度介入、学校的逐利行为、政府干预的低效性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政策的出台;从政策源流分析,各主体就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可行性达成了一致;从政治源流分析,“双减”政策的政治流由中国共产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教育焦虑构成。独立运行的三流通过交汇于“三孩政策”的时代主题,开启了“双减”政策之窗。这在实践层面则为更好地把握“双减”政策,推动政策配套措施的出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理解与执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基于多源流理论,对“双减”《意见》纳入政府议程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义务教育阶段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等形成问题流;学者、教育企业家、政治官僚的政策共同体构成政策流;国民情绪和政治气候促成政治流,三个源流共同作用打开“政策之窗”,推动“双减”《意见》出台。  相似文献   

17.
陈岱 《天津教育》2024,(5):119-121
<正>2021年7月,教育部推出了“双减”政策,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新时期教育生态建设的大幕。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从严治理、全面规范了校外培训行为,而且对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建设特色课程等提出更高要求。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构建特色课程的方式实现减负增效目标。设计拓展性课程同样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路径,更是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双减”政策的弹性特征,选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双减”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NVivo11plus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表现为鼓励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并留出了探索作业育人机制的弹性空间;政策的刚性体现为借助量化逻辑,以刚性手段管控压力源。就利益相关者而言,体现为政府以多元共治为基石,形成多部门协同治理格局;学校以质量和公平为宗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社会方面是以全社会共育为愿景,削弱对培训机构的盲目依赖;家庭方面则是以协商性行动为主,具有高弹性的政策执行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减”政策的治理路径,一是针对培训机构的政策,要弹性刚性并存,因时因势渐进调适;二是针对课后服务的政策,要减少乡村地区的政策模糊度,填补政策真空地带;三是省级政策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模糊性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黄翠 《江西教育》2023,(30):45-46
<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定位。其中,“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通过阅读等活动,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正式实施,为我们重新阐释教育的本质,切实优化教育生态、持续规范教育环境提供了新契机。“双减”看起来是“减作业”和“减校外培训负担”,但政策的重要意义之一,其实是倒逼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堤内牢固”,家长自然不用“堤外修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