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黄春玲 《地理教育》2012,(10):31-36
一、考点点击1.考点解读(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4)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变化     
[考点归纳]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疑难解析]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首先可以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情况下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也可以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本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1.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要求的前提。2.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课标要求]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取对各种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学会分析不同的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培养科学的人口观以及辨证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1.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了解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作为开篇。本节主要有3个主题: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2."人口增长模式"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人口  相似文献   

5.
[课标解读]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了解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作为开篇。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  相似文献   

6.
人口的变化知识梳理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口人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相似文献   

7.
一、人口的变化知识梳理命题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总趋势: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  相似文献   

8.
一、考点分析考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一、考点点击1.考点解读2.高频考点考点1:人口增长与分布命题方式:运用人口、民族等相关数据和各种分布图,考查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和民族分布概况,分析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考点2: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命题方式:以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要素分布图为载体,配合相关自然要素的统计资料,归纳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等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3:区域自然资源特征命题方式:提供不同尺度区域相关资源的分布图和统计资料,考查我国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并探究成因、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构建 关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等事实性知识,对人口增长原理几乎没有涉及。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一、考纲要求 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专题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考点分析 考点1.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及其转变 【命题角度】以选择题为主,多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基本概念,突出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四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名称、基本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及动态变化特征。注意打开思路,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图文信息,从中提取相关要点,准确判读各类人口再生产类型示意图,找到解题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教育的补偿性增长、适应性增长和人口性增长概念,据此分析战后世界及世界主要地区各级教育增长的主要原因;提出教育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并作出定量描述;对照战后世界教育增长,分析了新中国各级教育增长的不同态势和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化特征,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回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对高等教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高等教育效率整体变化为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等教育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居三大区域之首,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高等教育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技术进步是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技术效率的增长对高等教育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处理及设计思路 教材处理:本节是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可对教材进行整体处理.本节课如果单一介绍人口增长知识点内容偏少,如果再增加人口增长模式的部分内容又缺少完整性,所以可将后面与人口增长有关的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知识调整到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可以就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进行判读训练,这样两节课知识都很完整.  相似文献   

16.
一、考点扫描(表1) 二、知能构建 1.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人口数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增长可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即由一个地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人口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指由一个地区人口迁移或流动导致的人口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7.
【常考考点】●人口再生产类型和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知识梳理】人口增长与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分布现代型: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亚非拉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制约因素: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消费水平等【例题分析】(2004年江苏卷)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1~3题。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孟志三 《新高考》2010,(2):43-46
【考点扫描】 1.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如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的人订问题和政策、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区人口增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年数据探讨影响中国各省区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导致各省区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水平和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同一些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女性的中学入学率能够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