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而“於”多用为叹词。“于”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少数“于”在句子中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於”“於乎”“于嗟”在《诗经》中的意义完全一样,都是表示感叹,叹息等。固定用语“于以”应理解为“如何”,“于时”应理解为“于是”。还是两种特殊用法:“于”通“为”,“於(于)”表示疑问,同“安”。  相似文献   

2.
在翻检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不妥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于](128.1)解“超过,《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按“于’”解“超过”(《词海》解“过”)这是以文意代词义,不妥。此处“于”(於)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于”字为介词的介词结构置於形容词后,表形容词之比较,此”于”(於)字宜译为“比”。“于”字所表示的有所不同,应据之分别译为  相似文献   

3.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於”字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论语》中还有相当干介词“於”的用法的“乎”和“诸”、“焉”,共50多次,本文中对它们也一并讨论.介词“於”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这是“於”和其他介词固有的组合特点相同的地方.但是,好些介词引介的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去,而“於”引介的词语却不能省略或隐去,这是“於”和好些介词的组合情况不一样之处.  相似文献   

5.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6.
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英语被动语态句子中的动词结构,是由助动词be同及物动词或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构成.所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是指经常约定俗成地组合在一起的“动词 介词”、“动词十副词”或“动词十其他一些词”这样一些词组,这些词组一旦由动词加介词(或副词等)组成,二者就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一个动词的词义,而不一定分别保留各个词本身原先的词汇意义;进行句法分析的时候,也往往把这样的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成分来看,不再分割.例如:  相似文献   

7.
在参阅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史记》的介词“于 (於 )”跟《左传》的介词“于 (於 )”作了比较研究 ,虽然“于”字起源早 ,“於”后起 ,且有取代“于”字的趋势 ,但是二者作为介词来讲 ,其本质是一致的 ,即“只有一种功能 ,就是表示动作或性质和事物的关系。”认为二者有别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中学语文课本中历来讲得最多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谓语动词讲得极少。现就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徐宏祖《游黄山记》一文中省略谓语动词的现象,举出数例略作分析。①“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十里,上黄泥岗。”句中三个括号  相似文献   

9.
我教《捕蛇者说》末段,仔细研究,发现“于”、“疑”、“甚”在有关的古诗词中是被曲解;千古的三个比喻词。 一、于(古写作於) “苛政猛于虎也”的“于”字被看作介词,解释为“比”。但在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字也被看作介词,当“比”讲。如中华书局《唐诗一百首》解释说:“经了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华中师范学报  相似文献   

10.
四省市编六年制小语课本(试行本)一册第十六课《大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字在这里应读成“wàng”,而教材却错注成“waǎng”。“往”是个多音字。读“wǎng”时,当去、到讲①作动词用,如:往返、来往。②作介词用,跟处所词组合,用在动词后。如:车开往北京;信寄往大连。③副词“往往”也读作“wǎng”。“往”作介词用时,组成的介词结构只有用在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语法知识词性辨析,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实词类);副词、介词、助词、连词、叹词、拟声词(虚词类)等12种词的分类,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划出词的意义单位,辨别词的性质。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实际当中运用最广,学生对动词和形容词往往掌握不好,容易混淆。怎样能准确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呢?教学中发现动词和形容词有如下几点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介词“冲”的三种功能都萌生于清代,它走过“运行动词——方向介词——所对介词——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发展历程.“动词——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已现端倪,但介词性质的确定是在清代,导致介词“冲”产生的句法因素主要是“N1+冲+N2+ V2”式中两个N和V2的次类变换.原因介词“冲”后随成分的“名词性——谓词性”变换,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是“介词——连词”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于”与“於”某晚报曾登载一文,四次提到战国时期一个历史人物樊於期,四次用“于”代“於”。想来并非误排失校,而是原稿就是这样写的。作者、编者是把“于”字当作“於”字的简化字看待了。是的,“於”已给简化成“于”了。但须知,“於”也有不能简化的时候。“於”有三种读音:yú、yū、wū读yú时,“於”通“于”,成了“于”的异体字。简化了的“於”,①作介词:如“对于”、“关于”、“出于”、“胜于”、“于是”等。②作后缀词:用于动词后缀的,如“合于”、“属于”等;用于形容词后缀的,如“勇于负责”、“易于了解”等。凡读wū、y…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于”和“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它们当作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例如,王力先生是把“于”附在“於”中,杨伯峻先生则正好倒过来,将“於”附之于“于”。可是王先生又说:“上古‘于’‘於’不同音。”杨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 为什么本是“不同音”的“两个字”,而后来竟有了相同的介词用法呢?对这个问题,各家著述中概无论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选择记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民间和上层社会情况的作品集《诗经》一书,作为语言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有那么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介词结构对动词谓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现象。”介词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句子:“给”也可以代替“被”。(张志公《语法学习讲话》,P93)在这里,“给”和“被”的性质都不再是介词,它们表示的是“给”、“被”这两个词本身,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和谓语动词“代替”的宾语,语法功能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这样的词语在元语言学中叫作“目的语”(Object language).元语言学认为:语言从语义角度可以分析为两个级别,用来对  相似文献   

17.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18.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到”这个词,一般语法书都把它作为兼类词,即分属动、介两类.但是,“到”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什么情况下作动词,一直未有明确的界说。张志公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一书中讲到,“从”“往”“把”“被”“对于”“至于”“由于”等,是典型的介词,它们完全没有动词在造句法上的作用。“在”“到”“拿”“用”等是处在动词和介词交界的地方的。(第148页)他曾提出区别动介的三条标准,但未涉及到具体词的区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把“干到第三天”之类的结构中的“到”作介词,但又提出“这种结构很象是动词和介词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他动词,后面带宾语,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219  相似文献   

20.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