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是20世纪英国文坛红极一时的作家,被评论界誉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是英国后现代小说的代言人。福尔斯的小说神秘离奇之中带有悬念,既有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刻画,因此,他的小说在当代英语国家久盛不衰。福尔斯以长篇小说著称,《收藏家》、《魔法师》、  相似文献   

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复调特征:作品主人公的主体性、小说情节结构与话语的对话性,以及小说人物与作品本身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意在探讨维多利亚小说的写作,尤其是经典维多利亚小说中关于“堕落女性”这一命题的处理。讨论的素材源于两本小说,即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对两书进行比较的前提下,发掘经典维多利亚小说家,如哈代,是如何对他的当代后继者福尔斯产生影响,尤其是哈代在刻画女性形象时所采取的男性视角及其局限性对福尔斯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约翰·福尔斯后期小说《尾数》是继《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后又一部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的实验性创作,小说创作在福尔斯的笔下不仅是对文学传统的解构和创新,也是一场追逐自由建构自由的游戏。福尔斯大胆创造出一个虚幻的时空,用无限的想象给小说创作建构和开拓了更宽广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有着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用复调理论来展现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世界,透析对话背后的深层内涵。复调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对戏剧的分析?戏剧中的对话是否符合复调的理论分析?借助于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探究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小说演变至今,从对虚构性的回避和遮掩到对虚构性的全面认定,无疑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小说中讨论小说写作的虚构性成为新的小说形式,其中福尔斯创作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功不可没。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小说虚构性的独到见解和灵活运用,体现了虚构性对于小说的强大功效以及虚构性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飘》真实地反映了南北战争给美国南方人带来的巨大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性及其历史意义的反思,但却忽略了对北方人和黑奴的描写。根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飘》是典型的独白小说,整部作品缺乏复调性对话,南方贵族是小说唯一的主体,作为客体和"异己"的北方人和黑奴处于缺席状态,根本没有和主体对话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吴本翠 《文教资料》2014,(31):77-79
如入神话境界般的“迷宫”、如巫师般高深莫测的康奇斯,更有巫术、通灵、鬼魂等充满神秘色彩的意象充斥其中,《巫术师》带给人们无穷的神秘诱惑。这与福尔斯的生活环境,他对大自然的酷爱及其所受到的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福尔斯小说《巫术师》中蕴含的神秘意蕴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世界》既痛斥了纳粹暴行,又反思了战后美国社会的生存状况。本文采用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狂欢化诗学,对小说曲折迷离的情节、男女主角多面的形象和狂欢化的语言进行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其艺术魅力,从而发现作品中狂欢化世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written by John Fowles mainly talks about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arah Woodruff and Charles Smithson.Sarah Woodruff known as"Tragedy",or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caught between the Victorian and modern ages.Rumors spread around that she stands by the sea to wait for the French Lieutenant who seduced her to return.And Charles is a young,lazy but intelligent English gentleman,who breaks off his engagement to a traditional young woman Tina to pursue Sarah.The novel is very special and attractive in many ways,so my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how characters' desire and postmodern environment wind through the story.  相似文献   

12.
福尔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分析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刻画、情境描写、话语蕴藉、创作技巧等,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及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和技巧不仅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年轻小说家,同时也为英国小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的解读来探讨小说中体现的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和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都是女人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但由于两位作家的性别不同、所生活的年代不同以及对女性美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女性角色的刻划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更因为他们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程度不同,使两部作品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社会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一幅关于维多利亚社会道德风尚的真实画面,同时尖锐地批判了维多利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控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道德角度剖析其中主要角色的不同追求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旨在体现对自由的歌颂和对虚伪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17.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written by John Fowles,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ostmodern novel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s attempted to focus on its special narrative art and make a deeper penetration into its theme. In the novel, the master storyteller uses old writing tricks along with his own new ones originally and effectively. By criticizing and reshaping the conventions of earlier fiction, Fowles creates a new old story and a postmodern Victorian woman, which no Victorian writers can ever bring out.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paratextual epigraph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nstead of only enumerating from 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 illustrated the function of the paratextual epigraph with due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pigraph a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t was found that paratextual epigraph bears four artistic functions: foreshadowing, creating satire, and creating metaphor. It i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study could fore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paratextual epigraph,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电影为尽可能接近小说的叙述方式,采取了戏中戏的叙述,在故事层也打破了时空界限,设置了三种结局。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进行段落式的对比分析,探讨更深入的对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