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我与地坛>一课为例,通过史铁生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简述如何讲授课文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内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紧紧围绕"缘分"二字,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4.
唐:<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首先是教学突破口选得极好.课文的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文>高一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等散文,这几篇散文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心灵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7.
门孔     
<正>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两个月前,大哥谢衍走了,现在,爸爸自己走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  相似文献   

8.
<正>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的话     
史铁生先生走了,他的人生定格在2010年12月31日…… 身后是他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千百万师生通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与命运不屈的抗争,领悟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于漪老师说过:"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要时刻不忘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地融合德育和美育,三位一体,课就立体化了.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能明显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9)遵从这一思想,我在上<我与地坛>时,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我读过、教过多次,但每一次与它接触,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2.
我思故我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生命和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刻,<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在我心中的重量也越来越沉了.  相似文献   

13.
一、激活体验,感受母爱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史铁生对母爱的独特理解.起初,他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他了.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是一篇"至性"的关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的感悟,作者以其对人生苦难的直接承担和体验,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获得生存启示,抒写了一个失去精神寄托的游子走入自然怀抱的发现,正是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潜移默化的教育他,教他如何做人.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这个荒芜萧索但并不衰败的特殊的地坛环境中对生命、生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更让喜欢他作品的读者感到无比的伤痛与遗憾.多年来,史铁生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内涵丰富,本文从叙事角度切入,分析该文所蕴含的"人"与"物"、"精神"与"内体","残疾"与"健全"等缤纷斑斓的二元对应的世界.本文认为,作者着力借助对这些二元世界的叙述,深刻地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六版对各专题下的板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重编了板块下的选文,并对选文教学的先后进行了空间上的调整。但教材以"主题链"为宗旨的编写意图却一以贯之。以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为例,由原先"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改编成"向死而生"和"陨落与升华"两大板块,将"精神支柱"板块下的《我与地坛》、"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史铁生<我与地坛>为切入点,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爱、体验爱、学会爱、表达爱,帮助学生能以较广阔的视角认知亲情、看待父母,缓解彼此间的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19.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摘自《我与地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一篇《我与地坛》,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中学时从课外读物上读到它的节选,我立刻被深深打动。后来辗转找到并读完全书,心中那种苍茫的氤氲之气,久久不散。当时正流行琼瑶的言情小说,处于青春期的我也曾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幻想。幸而,《我与地坛》将我拯救出来,让我知道,人的身体之中竟可以有如此深刻、丰富的灵魂。这种性灵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可以与时空相接,是如此苍凉而又温柔的存在。地坛在我心里,已经如同神坛一般。十年前去北京,要去的第一站不是故宫,也不是长城,而是无甚名气的地坛,这让陪同的朋友很是惊讶。第一次去地坛,是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燠热的暑气正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2月8日,我随市教研中心李书芳老师到元宝山区二中视导教学。其间,听了两节课,一节是魏志凯老师的《我与地坛》,一节是陈述军老师的《归园田居》。魏志凯老师的课,通过阅读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展,把文本中显性的和隐性的教育资源都挖掘出来了。整节课飘散着浓浓的"语文味儿"和久违的人文情怀。学生被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李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