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显著.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历时长久、影响广泛的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兴起,其目标是通过提升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提高美国农村学校的"学术内涵"和教育质量.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积极推动了美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农村普及教育经历了从理念萌生、制度构建、教育质量提升,到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过程,其成就受到世人瞩目。就其发展的动因而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主流教育价值理想是农村普及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中,美国农村普及教育表现出显著的特点,对于当前中国农村普及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表明,普及教育、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毛泽东推进中国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毛泽东有关教育机会均等的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促进了中国普及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新时期进行“普九”攻坚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尔曼报告"即<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报告>,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该报告是在美国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和实践需求推动下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有相通之处.联系我国已有关于教育公平监测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讨论"科尔曼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检测项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监测的启示:首先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现阶段推行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其次是依据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定位调查和收集相关的差异信息,特别是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第三是寻找和选择对教育公平比较敏感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5.
"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离农"与"为农"的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立.悖论的存在既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走出"离农"和"为农"逻辑困境后.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定位在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在教育公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运动显示出美国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方面的含义: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平等、能力的平等和选择的平等,反映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策略有补偿教育政策与学校选择制度两种.鉴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与经济实力,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要以补偿措施为主,同时需要做出教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确保农村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价值取向不合理,学校分层现象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应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公平为原则制定教育政策,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理念,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小规模学校是农村学校的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肩负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体系中的"短板".学生的持续流失、教育质量焦虑带来的"信心流失"、城市学校在招生与教育上的替代效应、优势与特色彰显不足、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差等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全面振兴的攻坚难点.要全面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就要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通过提高教育质量重振人心,用多样化方法办出特色,以城乡统筹与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变农村学校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农村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陪读"现象由采已久,尤其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城以至省城去上学,自己也随行当起了"专职陪读家长",此举对学生的成长、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透析,究其根源,城乡教育差距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文章从六个方面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农村中小学合并运动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对美国农村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一项重要革新运动。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农村中小学合并的负面影响凸显,而我国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也在相继进行并校改革,所以思考并研究美国农村中小学合并中遇到的问题,对完善我国农村中小学合并之路和发展我国农村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婷 《成人教育》2018,(7):58-63
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对城乡社区教育的支撑程度存在较大的梯级差,导致农村和城区社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为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有利于提升农村社区教育的水平,解决城乡社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突破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都在农村.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推出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举措大大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水平,但在迈向教育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逐步由办学条件的均衡走向办学水平的均衡?这是完成标准化建设后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正逐步走上规模化、效率化的道路,教学点的存在与发展受到了经济理性主义的质疑,在教育决策中经常成为被撤并的首选对象。事实上,农村教学点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点将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卫星学校",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复式教学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秉承"全纳教育"的理念,切实履行教育为所有人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农村学校文化伴随着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兴起变化而逐渐发展与丰富,其经历了初步融合阶段、稳步繁荣阶段、反躬自省阶段和百花齐放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强制—融合模式、温和—渗透模式、鼓励—革新模式、小规模—多元化模式,折射出导向与选择并用、融合与独特并存、现代与乡土并行等特点,对我国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教育"拯救孩子"的呼声和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的呼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教育缺少教育科学普及.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教育科学化",实现教育创新依赖于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科学首先要在学校普及,教育科研是学校普及教育科学的最佳选择,教育科学普及的目的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中美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实施"城乡、地区不均衡发展和精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相标指向时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导向时期和以"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相扶相携"为基本价值追求三个重要发展时期。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可知,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每当说起"拉近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这一话题时,我们多会把目光关注到农村中小学校。往往有一个教育分支会被忽略,我们称之为"教学点",是指由于原学校因人数锐减,达不到完全班额的情况下,又不能一下全部合并到其他学校时,临时保留几个班。这时,不能撤完的学校一般只有低年级,过渡几年,因此就形成了教学点。虽是为过渡而形成的,但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也同样应该拥有享受优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中把“城乡同进”作为中国普及教育原则之一,他告诫办学人“普及教育是要城里与乡下同时并进”。长期以来,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教育的公共政策总是优先考虑城市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利益,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陶行知先生又说,“这种城乡不平均的现象,各国都不能免,但是我国的乡村,未免太吃亏了。”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普遍采取普及义务教育的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义务教育的普及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因此,普及教育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人们更关心的是普及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发达国家普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虽然开始的并不早,但发展速度极快,如今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学校选择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