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身体性”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不同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进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空间性,空间性唯有透过“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说明。而梅洛庞蒂则通过重新理解“身体性”,指出“身体”(肉身主体)在其“往世中去的存在”(Etre-au-monde)中的构建作用,从而说明“肉身主体”与“在世存在”在空间性的本质构建中都有着源始的和奠基性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瓦雷拉等生成主义者一直将他们在《具身心灵》中的工作看作是梅洛-庞蒂思想的延续,实际上他们只接受了梅洛-庞蒂早期的“具身主体性”思想而没有注意到梅洛-庞蒂后期的“肉身存在论”思想,尤其没有注意到梅洛-庞蒂后期对“具身主体性”思想所面临的主-客体二元论框架问题的批判。瓦雷拉等人对“前反思的身体性自我意识”的生成主义解释实际上奠基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性”概念上,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接受梅洛-庞蒂早期思想的同时也将二元论框架引入他们所坚持的“生成的主体性”中来,其后果是“生成的主体性”还不是具身的。梅洛-庞蒂后期通过引入“肉身”概念阐明了身体和世界之间的特殊的交织状态,这一概念有利于生成主义冲破二元论框架,也有利于生成主义避免“前反思的身体性自我意识”诘难。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身体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思考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内在意蕴,认识到身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相互性、同一性和扩展性的特征,进而揭示身体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对虚拟空间身体体验建构原理的理论缺失,以及虚拟空间具身性在场体验难以实现的困境,通过比较法分析传统空间表象认知中对经验身体的认识,以及梅洛庞蒂身体转向中对知觉的引入,探讨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将空间理解为具有生态信息的知觉空间,将虚拟空间定义为可供用户直接感知并采取行动的知觉空间。运用逻辑分析法用可供性具身认知的“空间—身体—知觉”的同一性特征,解释数字技术下虚拟空间的具身性知觉体验的原理,即通过模拟知觉、身体知觉代理以及身体知觉统合方法,将虚拟空间营造成契合用户知觉、行为规律的具身性知觉体验场所。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研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给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强调了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枢轴作用。关于具身认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它最早源于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即身心二元论的批判,先后经历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梅洛庞蒂"具身主体性"的观点、约翰逊和拉考夫的"隐喻"观点等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后逐渐进入实验实证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述,概括出其哲学理论:身体通过感觉 的综合活动来理解世界并以意义来表达世界;人的大部分活动是前反思的,其美学观点集中 于“美是由最小的知觉所阐发的体现行为”。其哲学的核心命题就是具象的首要性,同时, 文章还指出梅洛庞蒂理论的缺陷。本文是《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他把艺术--尤其是塞尚的绘画艺术,作为他的知觉现象学的绝佳例证.我们认为塞尚的绘画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塞尚的绘画理念与梅洛-庞蒂所要探究的知觉世界不谋而合;第二,塞尚的绘画技法佐证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作为现象学的三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分别体现在“实事”、“存在”和“身体”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三者都可以与作为信息技术的媒介产生深刻的关联,从而可延展为“实事的媒介呈现”、“存在的语言表述”、“身体的媒介介入”等向度来加以探询.这种探询既是对现象学视域和问题的扩展,也是对媒介理解的深化.其中,“实事的媒介呈现”使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媒介为王”的时代“回到实事本身”;“存在的语言表述”引发的是作为“主体间性”的“语言融合”如何可能使“存在”的含义得到更加丰富的开掘;“身体的媒介介入”则引我们思考信息时代当媒介技术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的信息功能时,如何保持身体的身体性,从而维持人的属人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存哲学中的神秘,海德格尔、阿伦特和梅洛.庞蒂的看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对海德格尔,神秘来自大地性,是存在论特征,且跟人与存在的联系有关。阿伦特认为神秘存在于生命领域中。对于庞蒂来说,神秘是大写的可见性,属于尚未区分出主客体的基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感受世界的唯一方式,所以艺术是对身体感受的表达,艺术家也是通过身体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认识论一直对他人问题重视不足,而法国存在主义者开始重视他人问题。他们不仅修正了传统他人观中存在的理论误区,并且努力地将对他人的讨论纳入存在本体论中。萨特和梅洛-庞蒂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萨特从纯粹意识出发来解决他人问题,认为我与他人的原初关系是冲突;而从身体出发来解决他人问题的梅洛-庞蒂却得出了我与他人的原初关系是共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时间问题是现象学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在胡塞尔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分析都与主体性统一起来,起到一种奠基性或前提性作用。作为现象学经典作家的梅洛一庞蒂关注的好像更多的是身体空间而非时间问题,其实不然,他从身体主体出发也充分阐述了其时间观,只是他的时间与身体主体联系得更密切,从而才有超越现象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尽管《塞尚的疑惑》不是一篇典型的、技巧层面的画论,但梅洛—庞蒂对颜色的论述随处可见。通观全篇,“颜色”一词出现了30次之多。这里的颜色理论不是讨论着色技巧,而是物体在我们的原初经验中的含混却真实的存在。颜色问题涉及到前期梅洛-庞蒂思想的各个主要方面,如知觉、身体、场等重要概念。本文拟以《塞尚的疑惑》为中心文本,以同时期写作的《知觉现象学》为背景思想,从梅洛-庞蒂的角度剖析塞尚的颜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空间性看,人机系统既是一种实践的操作整体,也是一种具身化的现象空间整体.人机系统的空间性因系统内人和机器的空间性的原始意义而具有"具身性""事件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人机系统整体性的形成,与人的现象学身体对共在空间中的机器开放、并通过"身体图式"对机器空间性特征进行把握,最终实现人的身体空间与机器的功能空间的共构有关.人机系统的这种现象空间整体结构形成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揭示了人、机作为整体系统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性看,人机系统既是一种实践的操作整体,也是一种具身化的现象空间整体.人机系统的空间性因系统内人和机器的空间性的原始意义而具有"具身性""事件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人机系统整体性的形成,与人的现象学身体对共在空间中的机器开放、并通过"身体图式"对机器空间性特征进行把握,最终实现人的身体空间与机器的功能空间的共构有关.人机系统的这种现象空间整体结构形成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揭示了人、机作为整体系统的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