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通过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中的文艺创作、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六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课程创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与评价以及学校课程的实施,并进行批判与反思,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学生的课程创生具有主体独特性、空间局限性、过程参与性等特征。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为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教师要提供课程创生的环境和条件,学生要提升课程创生意识和能力,具备课程创生责任,掌握课程创生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摘     
《现代教学》2012,(9):78-79
"校本课程"应走向"学本课程"学校层面实际上发生着三种课程,即教师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教师领悟的课程影响课堂运作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作用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而学生经验的课程才是与学生发展距离最近的课程,这种课程也就是指向学生获得的课程,是学习本位课程。学校层面课程发展的重要追求就是,放大学生经验的课程,尽可能地追求学生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7.
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课程参与是指学生通过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重构课程等活动从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和行为.随着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学生课程权力意识的觉醒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课程参与问题渐受关注.学生课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课程的创生;有利于课程变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三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在新的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类型——学生课程.学生课程不同于正式的课程或讲授的课程,有其独特的内涵.当前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课程处于异化状态,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影响.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通过健全学校课程制度、增强师生的课程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以及完善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途径,使学生课程回归其应然的状态,实现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对学科内容的期待、对环境的期待以及对自我的期待。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忽略不计,学生期待的课程也容易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故深入探讨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优秀教师、有趣学科内容、良好环境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待。由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学生期待的课程随之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还原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内生性来源",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按需教学就是要构建能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学习需要的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反映了新课程教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本质要求。一、学生对课程的需要要确定按需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先确定学生课程需要的种类。只有确定了学生课程需要的种类,才能根据学生对课程需要的种类确定按需教学组织形式的系统。学生的课程需要分三类:1.全体学生需要的课程。这类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指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一、为谁开发:追求"学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产品并不是别的什么课程,恰恰应该是"学生的课程",是追求学生获得的校本课程,应当源于学生、通过学校,为了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学本课程"。这种课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因此,走向学本课程,应是未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学本课程,放弃一切功利主义追求,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路线图。因而,我校优化课程结构,着力构建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课程图谱:通过"奉文育贤"的德育课程和人生规划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通过实施融拓展、体验、探究于一体的社团课程,激发学生志趣;通过探索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5.
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丰富我们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之中。学生具有参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研究也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四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和学生作为研究者。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以教师为开发主体,体现学校的特色,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课程.我所在的江苏省苏州立达中学,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生涯规划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生课程中心论为基础,以完善学生积极人格、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提升学生内在积极动机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适应性和领袖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选课难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感兴趣课程并选上期望的课程,提出一种基于赋权制的新型选课系统。针对课程信息匮乏这一问题,通过提供已修课程学生的评价、课程微博和课程过往资料信息,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课程;针对学生选不上期望课程,设计给出基于赋权的排课算法,使得更多学生可选上非常想要选上的课程。试运行结果表明,基于赋权制新型选课系统可使得更多的学生选上期望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学生签证共包括六种:570类是单独的英语强化课程学习类学生签证;571类是读中学课程的学生签证;572类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学生签证:573类是攻读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签证,包括大学本科课程、研究生文凭课程和研究生证书课程;574类是攻读授课式或研究式的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的学生签证;575类是申请就读大学预科、预备课程或其他不授予学历、文凭或其他正式学历的课程的学生签证。  相似文献   

19.
微课程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单一知识点微课程的开发中。换位思考,学生难道不可以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吗?本文将从微课程的概念、内容、设计方案、制作方法及学生录制微课程的实施途径等角度,分析学生录制微课程的可能性,从知识点的内化、心理素质的锻炼、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阐述学生录制微课程的意义,说明学生录制微课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课程观就是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属于课程和观念研究的范畴.但在实际中,长期处于“被”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对课程有着其独到的看法.由于受到教学过程、文化环境、课程本身以及自我定位等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过程性、文化性、差异性,并呈现出一定类群的相似性.只有关注学生的这种课程声音,了解学生的心声,才能帮助我们真正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