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及其《续辑》震灾部分从历史资料的角度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的特点。但史料出处准确性不足,选录未严格按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地震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建立数据库,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历史上长期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仅清代便发生自然灾害二百多次。清王朝的灾荒政策在赈济、蠲免、借贷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特殊条件,又建立了养赡制。尽管清王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成功且有效,但其实质在于巩固其对边疆的统治,而且在荒政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吏治腐败与赈济失效,充分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拾零》(《内大学报》1988年3期)的续篇,着重从旁对转和开合口的角度,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一系列读音从中古到今天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中古“微、影、疑”三母在普通话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不同演变情况的归纳分析,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的[Φ]声母字大大少于普通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由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不仅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已危及到各族人民生活和生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内蒙古西部地区综合治理卓有成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几点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的许多词语与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方言相同,个别词语的读音也与内蒙古西部方音相同,一些特殊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内蒙古西部民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明末以来有大量移民迁徒至内蒙古西部地区,因而,这一地区保存有明末山东方言。《金瓶梅》中的方言基本是山东方言,其作者是山东人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所经过的今内蒙古西部地方、地名进行研究,使彼时多数用蒙古语标识的地名能与今或蒙语或汉语地名有大致对应,从而使人们特别是研究者对康熙的此次亲征、与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关系更加清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彼时的发展有较明了的认识。笔者还对此次亲征的结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部地区是我国河谷城市的主要分布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从近代以来,西部河谷城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尤其以暴雨、洪水和泥石流为最。西部河谷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从意识、体制、机制、生态、规划和城市建设等多层面、全方位建立起河谷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30年代文学作品选》典型再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30年代文学活动的历程,为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丰富和补充了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事实上填补了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文化断层。《作品选》1.概述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进步文坛的整体状貌。2.探寻其得以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3.提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时代特点,以及文学与人民大众,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等关键问题上应有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9.
第一志愿     
《招生考试通讯》2012,(6):12-14
“走西口”是指填报西部地区的院校。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歌是用方言土语传唱的,歌词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古语之遗”。它们是古代汉语一些词汇的活标本。本文列举了一些反映在民歌中的古词,从音、义两方面进行对照,说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方言和古晋话、古秦语的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投入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的草原畜牧业也不例外。资金投入对于目前的草原“三化”问题、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弱、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应争取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同时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促进内蒙古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有三点启示值得我们思索:一是西部开发须深刻认识当地自然环境。二是要端正开发的目的,三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近些年来,从人均GDP水平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会影响到我区整体的经济运行和小康目标的实现。笔者从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入手,提出了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加大退耕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减轻土地压力。  相似文献   

14.
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建立之后,在地跨蒙西、晋北、陕北、宁北的这一大片地域,为煤、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资源极为富集的地区,完全有条件建立一个北方能源经济圈。建立这样一个经济圈.既有其资源条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工业基础、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依据,又有在本经济圈充分发挥其产业网络化和经贸一体化的独特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这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相关省区经济大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开发中国世纪之交的重要战略决策,事关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发展,比起东部开发,优先发展,西部开发要艰巨得多。这是由国际原料初级产业市场价格的降低和国内生产相对过剩所决定的,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西部整体开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有望成为重要支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和殖民统治内蒙古西部时期,采取强制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普及日本语教育。为了加强日本语教育,日本侵略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成立蒙疆日本语普及协会,开办日本语学校,对教师实行审定和开办训练所,实行语学审定考试制度等。日本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的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对蒙封禁政策逐步放宽,土默川、后套地区先后官垦或招垦,至清末,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放垦重点,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清末的放垦仅造成中西部个别地区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只是众多趋动环境变化因素之一,且影响有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是本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