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做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学过程一、歇后语导入,激趣入文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歇后语,老师来说前半部分,你能对出后半部分吗?师:1.十五个吊桶——;2.竹篮打水——;3.老鼠啃磁盘——。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这些歇后语就像是谜语,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深入研究和观察得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板书课题)来看…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课设计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让学生真正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设计特色: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流程:一、细读,感知文本1.读课文,识生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再用钢笔在生字栏里描红。(重点指导“凯”、“殖”、“染”、“胁”等)2.读课文,读通顺。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要争取读得通顺、流利。遇到自己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3.读课文,明文意。读了几遍课文,现…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理解文本,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一、强化初读,走近文本以赛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熟读文本,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读读并体会从这几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母亲的爱。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1.读进文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提出默读…  相似文献   

8.
课文叙述了一个男孩对残疾弟弟真挚的爱的故事,文章构思奇特,情节曲折生动。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通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康艳玲 《考试周刊》2010,(57):41-41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美读文本,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美读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才能让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进行体味、鉴赏。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效的默读,能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  相似文献   

11.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最突出拘表达方法是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什么是真爱。2口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网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奎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而有些教学难点却不一定是重点,但必须要突破这个难点之后才能完全读透课文;课文中还有一类难点与当前的学习关系不大,但却与后来的学习有必然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对与考试指挥棒相关的重点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教学难点的突破,以至于学生学完课文却云里雾里,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囫囵吞枣。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北京特级教师王欢上五年级的课文《买小狗的小孩》一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买一只小瘸狗的事。她在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对买小狗的小孩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人物说的几句话,通过反复读深入感知人物,增加对人物的认识,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之后,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文本与文本之间总是存在一种情感和意义上的张力和磁力。在不同文本的世界里自由穿行,让学生重新发现各自的不同意蕴和价值,进而揉合自己的生命意义,无疑是学生诗意栖居在语文大地上的一条重要路径。本课设计,以课文为中心,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寻求与其他文本的互训、互融,通过这种互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获得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