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旨在使学生个体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初中阶段作为个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塑造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初中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形式与实质却难以统一,这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有负面影响,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失衡以及家庭、社区教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教育须明确定位;引导家庭、社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蒋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74-77
汉代私人讲学之风兴盛,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汉代私学比官学更好地完成了文化教育的传承任务,对汉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私学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推动了儒家经学的发展,影响了学风和士风、净化了社会风气,并为挽救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做出了贡献,同时汉代私学还促进了门阀士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王尚聪 《宁夏教育》2009,(11):68-68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两方面考虑,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 汉代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制度初步稳定,出现了一个大一统的汉帝国。给这个社会制度服务的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规模。 封建统治者为了要巩固封建专制的统治,不但要求政治上的统一,而且要求学术思想上有利于自己的统一形式。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术既然定于一尊,经学就成了取得利禄的捷径。这样,儒家典籍就成为汉代学校的主要教材。此后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漆器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漆艺历史悠久.纵观其发展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汉代漆艺在战国时期的生产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中国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期.形成原因可归结为汉代政治的稳定和统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带来了文化统一的同时,也带来了民间美学的全面发展,同时与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与宿命论也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李博 《考试周刊》2013,(90):152-153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研究分析入手,采用就业指导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构建“立方体”式大学生心理引导就业教育体系。对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我国书法教育由不自觉时期转变为自觉时期的重要时期.汉代书法教育包括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专业高等教育及家学庭训等多种形式进行,为书法流派教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汉代高等书法教育由不自觉转为自觉,不仅体现为法帖教育与字书教育的分离,而且还随着书法理论的出现而产生了前代未有的教学内容──书学教育.汉代书法教育已开始关注书写工具与载体的运用,而且表现出字体方面的并行施教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表现在:维护国家和边疆稳定体现了它的特殊地位;不同宗教背景下融合相处的各民族形成了特殊的人群;民族预科的双语教育形成了特殊的教育方式;西部开发提供了特殊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通,对秦国的兴盛和秦王朝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汉承秦制而有所损益,进一步确立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先秦以来的儒法思想融通,以国家融通方式、集体融通方式及个人融通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逐步加深,其相互交织、共同形成的主流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造就了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格局。  相似文献   

12.
西汉经学意识形态确立之前,经学有一个大众化的趋势,这源于经学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契合性、经及儒家先师的神圣化、儒家对教育的重视。经学信仰的大众化推动了统治思想的经学化、通经入仕的制度化、官僚队伍的儒生化,是西汉经学意识形态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学意识形态确立后,统治阶级致力于经学传播,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进一步推动了经学信仰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的文化复兴事业不仅关系到中国教育究竟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更关系到下一代学子将来能创造怎样的中国文化与社会。为此,既需要中国教育界形成文化复兴的"集体认同",并有中心人物以其真挚的人格力量与文化复兴行动,引领教育界的文化复兴追求;又需要创新核心的教育制度即高考,使之成为文化复兴与社会重心重建的强力制度工具。在这两点上,宋代以来的经验可以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教育改革因此更应该能续写未尽的文化复兴理想。  相似文献   

15.
缠足习俗起源于北宋,没落于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缠足习俗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大不相同。宋代时以小脚为美的审美观念,驱使缠足从理想走向实践;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缠足习俗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明代时缠足习俗才真正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清代统治者屡禁缠足而不止,不仅有汉人的抵抗和缠足习俗早已深入人心等观念上的原因,还有禁令不彻底,措施不合理等制度上的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的大变革,终结了中国缠足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学,自汉代独尊儒术,转而成为两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规范和塑造了传统主流的生活样态.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传统的价值系统遭到质疑,西方现代学科分类的引入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兴起,最终导致经学的消亡.经学是传统生活方式全体的结晶,经学消亡的结果隐含着民族身份缺失的问题.世运变迁,当下民族身份问题突显出来,传统与现代关系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问 题,遂有返本开新、重塑国人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设立经学学科的呼声.无疑,设置经学学科有助于经学研究,但经学研究应保持其纯学术的立场,如此才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返本开新.这要求学者深入体会经典,形成既体现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能够接续传统的认识,并以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汉代博戏与赌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赌博与博戏活动在汉代十分盛行,上自宫廷百官,下至民间里巷,许多人都迷恋于此。汉代博戏方法相当丰富,除传统的投箸和投毙外,还产生了一些棋类等变种,是中国古代博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博戏兼有赌与戏的双重性质,与今天的赌博活动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解读家庭教育的现代内涵,以道德价值观教育为根本内容,培养良好个性与健康人格为核心,开展多维家庭教育。新时代家庭教育特性为:教育资源无时空界限与多样性;教育方式融合自我教育与终生教育;教育过程注重互动与尊重;教育地位趋向国家战略性;教育理念是面向未来、共同成长。家庭教育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是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助推“家庭、学校、政府、社区”合作共育机制形成;实现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助力中国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9.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汉代地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西汉时期是地方教育的形成阶段,以汉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为标志,说明地方官办教育正式确立;东汉时期,地方官办教育在地方官的重视下无论在边域抑或在内地都发展起来。郡文学及其属员承担着地方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