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程  柳志鹏 《新闻世界》2013,(6):272-273
女性主义运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争取女性参与政治权利到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女性主义者始终孜孜不倦的开展着对男权统治社会的批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历来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而影片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女性主义者的不满。笔者通过分析2012年贺岁档电影发现:影片塑造女性形象的刻板化,电影对于男性视觉愉悦的满足以及电影中男权意识的垄断依然存在。由此,笔者呼吁电影从业者调整固有思维模式,放弃将女性视为消费品的错误观念,尊重女性,从而在影视作品中更加真实的建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他者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独立、勇敢而又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群体,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关锦鹏电影叙事中的女性主义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并分析关锦鹏电影中女性主义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以电影中的四次“告别”为线索,结合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把不同时期的“告别”和女性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别以女性对男性初始感情观的影响、对男性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对男性行为成熟塑造完成的影响以及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分析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女性对男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日焰火》讲述了一个由一起碎尸案引发的三人爱情救赎的故事。影片中桂纶镁饰演的吴志贞成为三位不同身份男性的爱恋对象,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白日焰火》中在男性权力结构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三位不同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压制,进而揭示女性在男性霸权社会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5.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6.
尚艳玲 《今传媒》2016,(10):90-92
新女性主义哲学思潮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在继承传统女性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电影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艺术门类和文化建构方式之一,必然深受该思潮的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女性主义电影的诞生。新时期,此类题材的影片更是层出不穷,许鞍华导演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杰出工作者,她的影片关注着现实困境中的女性,渗透着人性的光芒和现实主义的情怀。本篇文章试图从她中后期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等来挖掘新时代女性主义非比寻常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女性题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不断拓展之中.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女性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其中的优秀影片,不仅集中表现了"典型"的女性特质,而且有不少是以社会新语境下"强势女性"为主角的影片,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新女性形象和新颖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李霖 《大观周刊》2012,(46):31-31,147
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呈现了一个关于女性表达的主题。影片讲述了清末结为“老同”的一对姐妹雪花和百合及其现代后裔索菲娅和妮娜之间的姐妹情谊。通过清末和现代四位女性的情感生活经历揭示了女性所遭遇的表达的困惑,影片以易于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表现风格,突出了女性在影片中的主体地位,充满了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小妞电影"的创作近两年来进入了一个相对高峰期,这一亚成熟的电影类型得到了广泛关注。业内对于"小妞电影"褒贬不一,因此文章基于对电影本体的关注,着眼国内外不同语境,探讨"小妞电影"的类型化倾向及其审美特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运用新女性主义从个性化角度展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在情感上寻找人物塑造的视角,并以此透视当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现状,展现新时代下的新型"小妞"形象,以此透视和引导"小妞电影"未来创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的战争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从学生书娟这位女性的视角出发,用追忆式的旁白讲述故事的始末,堪称南京抗战题材电影叙事的典范.文章首先梳理了以南京为题材的系列电影以及张艺谋系列电影的叙事,试图探讨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典范性.接下来主要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影片展开研究,详细剖析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展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声音形象在影片中的确立我们从银幕上听到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声音的形象。从银幕上传出来的声音,就是录音机所录下的同一个声音。声音没有形象。—巴拉兹—这里摘引的有关影片中声音的理论,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论述的。在此引用,并不是想论证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想说明: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声音的表现特征应从一个新的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说,声音是有形象的。在影片中,这种形象则具有渗透于人们意识的心理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4.
《白蛇2:青蛇劫起》敏锐地把握住近几年女性题材影片的热度,结合当下的女性主义讨论对白蛇传进行全新演绎,让传统故事焕发出崭新光彩.本次改编将白蛇传承载的反抗精神重置于女性主义的语境之下,以青蛇作为故事的主角,结合女性电影中常见的"两生花"模式重点描写青蛇与白蛇的情感关系.本次改编在剧情文本上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白蛇传故...  相似文献   

15.
董拓 《今传媒》2016,(11):91-92
电影故事与新闻报道,均是现代传播媒体中大量流通的信息内容,都中介着、构建着受众对于现实的认知.在不同年代的影片中,对于新闻形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商业影片并不是以现实为依归,而是将新闻元素当做娱乐性的来源,这在类型化和浪漫化形象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专业化形象虽然在较为完整且逼真的程度上呈现了新闻形象,但是实质上依然是经过商业电影特殊标准"把关"后精心构建的结果,而并非真实世界中新闻的普遍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翟菁  谢霈 《新闻传播》2012,(7):45+47
后现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应生产物,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对已有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着结构和疏离,而这些表征恰好契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需求。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这一独特女性群体的形象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牢笼,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旧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7.
王雁 《东南传播》2014,(9):116-118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为观众奉献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男性形象,有的已成为经典。姜文导演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文章主要讨论姜文电影中男性形象所包含的多重文化意义以及文化特征。姜文电影中的男性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女性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大小荧幕上也林立了许多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就出现了女性电影的身影。2019年,亚太地区涌现了一系列专注于成年女性的电影,旨在展现区域内女性的生存现状,且引发了大量讨论。其中,中国内地出现了如《柔情史》、《春潮》和《送我上青云》等多部女性题材的电影,皆是通过叙述"她们"的生活遭遇,来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入手,对影片《送我上青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梁万凯 《采.写.编》2022,(12):146-148
《新世界》于2013年上映,是韩国卧底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代表,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我国香港电影《无间道》的影子,但是李子成这一卧底形象与传统的卧底形象截然不同,影片通过复杂的人性进行现实表达,辐射出卧底角色的生存境遇和立场抉择。文章从身份认同危机、细节和场景的设置以及留白空间上分析电影《新世界》。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