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下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花腔》文本呈现的语词修辞、叙事修辞、历史修辞三个层面的话语分析,阐释作者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对个性修辞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有《刘元卿传》,载:"元卿,字调父"。结合诸种材料,可证"调父"当作"调甫"。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心巧 《报刊之友》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张心巧 《今传媒》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9.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为研究样本,对其三个评论栏目"你好,明天"、"人民微评"、"微议录"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微博进行抽样分析,探究其评论栏目的话语呈现特点。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话语呈现方面,呈现出权威的话语方式、"对话性"的话语空间、富有公信力与责任感的话语品质。同时,本文针对其存在与粉丝之间互动不足、一家媒体不同"面孔"的冲突、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增加评论反馈、寻求与母报的平衡、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等,以期对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一书是研究《水经注》的佳本,但仍有可商量之处。首先,卷四"河水"条",戎人逆芮伯万于郊"之"郊"当为"郏"。其次",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当做"瑕父吕甥",不应点断。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谢安传》卷首下各附传人名云:"……安弟万、万弟石、石兄子朗、朗弟子邈"。按:"朗弟子邈","朗"为衍字。谢朗与谢邈为同一辈份的堂兄弟,都是谢安之侄。在本卷《谢朗传》中载朗父名据;《谢邈传》载邈父名铁,永嘉太守。而《南史·谢晦传》云:晦为晋太常裒之弦孙,"裒子奕、据、安、万、铁,并著名前史"。可见朗父据与邈父铁为兄弟关系,则朗与邈同辈。《资治通鉴》卷111晋安帝隆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梳理了河南电视台大型原创时评栏目《映象版》的诞生及其架构,对其如何主动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及承载的"话语意义"、"再现方式"等进行了阐释与解析。《映象版》作为一个媒体符号呈现出的图景和对各种事实的筛选与述评,为构建当下河南这一区域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框架",这种"程序性"架构方式使栏目拥有了独特的话语范式,赋予了新闻事实历史意义与价值,担负起了一种历史使命:统一认识,凝聚人心,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共建"中原经济区。  相似文献   

14.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15.
焦健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1-32
库切小说《福》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重写,所要表达的是对殖民、帝国和历史权威的怀疑和解构。本文试从身份的角度切入,结合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讨论库切的叙事策略,分析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中对于话语和权力的思考和书写。  相似文献   

16.
<正>1995年12月14日,巴黎和平会议签署通过了《代顿和平协定》,正式名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间的和平总体框架协议》,标志着波黑之间长达4年之久的内战停火,为北约联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伙伴关系与维和成为北约向"后冷战时代"转变的中心。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031号决议支持  相似文献   

17.
顾寅 《大观周刊》2012,(26):16-16
知识考古学从人的话语的形成规律到陈述的形成,最终到达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解构的观念,这种解构是对话语主体的解构,是对所谓的整体性进行解构。这种考古学方法可以看做是一种独立的认识论,是对人类历史整体进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影视界不断发出呼声,呼唤健康的影视批评,推动影视创作的繁荣发展.但长期以来,影视批评或者被娱乐化,成为媒体版的影视海报;或者远离影视实践和现场,被学院体制"收编"和"规训",以所谓科研成果形式长期与普通读者隔绝.为此,一些批评者提出"要在反思和审视中,重建批评精神,重寻艺术精神."[1]最近笔者读到徐洲赤所著的影视批评专著《自己的灵魂——影视批评话语的重建》(以下简称《灵魂》),从中再次感受到这种"重建批评精神"的呼唤,并看到了作者的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